思维转型:从内陆思维到开放思维的转变
“作为以农为本的遂平县,要实现经济转型新跨越,首先是思想和观念的更新和转型。”如何让这一观念成为遂平县干部群众的共识,成为检验思想解放程度的标准。
近年来,遂平县的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然而,“小富即安”、“坐井观天”的思想却制约着遂平人向更高处迈进的步伐。遂平决策者认识到,遂平人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建立大遂平的开放性思维模式,跳出遂平看遂平,以科学发展观寻找新的思路和坐标。为此,他们紧紧抓住国家实施中部崛起和沿海发达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内地转移的大好机遇,围绕“加快黄淮四市发展”,借助“驻遂一体化”发展的有利条件,依托农副产品资源优势,围绕“工业大县”的奋斗目标,大力推行新型农产区工业化之路,通过建设现代农业基地,加快工业化进程,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加快服务体系建设和产业发展,推动县域经济升级,争取把遂平建设成为驻马店市的工业基地、生态旅游区,以发展工业、生态、旅游服务为主,商贸流通、农副产品加工为辅的工业旅游城市。
该县以深入开展“新解放、新跨越、新崛起”大讨论活动为动力,号召全县广大党员干部破除“小进即满”的小农思想、因循守旧的保守思想、重官轻商的官本位思想“三种思想”,围绕推进又好又快发展这一主题,着力强化发展意识、创新意识、创业意识、改革开放意识、大局意识、奉献意识和廉政意识,把促进发展作为解放思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眼下,新一轮思想解放在遂平已经破题。一场由少数人开始的思考正变成遂平人的思考,这种思维观念的激荡和交流,为遂平带来了发展的生机和活力。
产业转型:由“卖原粮”到“深加工”的转变
遂平县火车站是京广铁路上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站,前些年在货运站台上堆积如山的是急于外运的小麦、玉米、大豆等原粮。自2004年以来,该县外运货物的种类发生了重大变化。“以前外运的小麦、玉米都被县里的各类食品加工企业‘吃’掉了,现在大量外运的是企业生产的精制面粉、品牌饲料、知名食品等,每天需要车皮10余个。”该车站站长王军建深有感触地说。
为了实现“卖原粮”到“深加工”的过度,该县寻求外力推动,走借力发展之路。通过招商引资,大力发展以粮食和畜产品深加工为主的食品工业,把丰富的农产品变成工业的原材料,争取把遂平建设成为“中国食品工业名城”、“河南省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豫南食品工业物流集散中心”。
眼下,遂平依托资源优势,借助外力发展,使产业衔接越来越紧,链条越拉越长,“一场资本与资源的联姻”在遂平大地精彩演绎。以小麦为例:该县的小麦通过武汉益康面粉有限公司、克明面业、一加一面业等外来知名企业的加工,摇身从原粮变成了精制面粉,然后成为“思念”的饺子、“徐福记”的糕点、“月山”的小麦啤酒。而小麦秸秆还可为豫南最大的造纸制浆企业———白云纸业有限公司提供丰富的原料……同样,该县的玉米通过英联饲料、扬翔饲料等企业的精心打造,变成了享誉四方的品牌产品,为该县的万东牧业等养殖企业提供了发展的平台。而养殖业的不断壮大,又吸引了多个国家大型肉食品加工企业的落户,最终打造出以“玉米—饲料—养殖—畜产品”为主的多条产业链。值得一提的是该县的小麦、玉米也在不断地“旅行”中转化增值。据了解,该县已成为中原最大的集粮食深加工、饲料加工、养殖为一体的现代工业化基地之一。
目前,该县益康面粉生产的双益牌面粉为统一集团、康师傅方便面全国唯一定点供应产品;克明面业生产的克明牌挂面已覆盖全国大中型连锁超市;众品食业生产的众品牌生鲜肉已覆盖长三角、珠三角、华中等18个地肉制品企业、连锁餐饮业的上链供应等高端市场,同时依据400多家连锁店、专柜等终端网络,建立了以河南为中心,辐射周边省份8小时经济圈内中心城市的连锁销售系统。在连续两届全国农产品加工业博览会上,该县有3个产品夺得金奖。2007年,该县被命名为河南省食品工业强县。2008年12月,被授予“全国食品工业十大发展特色县”称号。
遂平县农业转型的足迹证明了农业县要走工业化的道路,有劣势,更有资源优势。一个传统农业县的发展,完全可能利用其丰富的农业资源,使之成为吸引工业项目的亮点和工业生产的第一车间。
以农促工、以工促农,相得益彰,辉相交映,这就是遂平产业转型的一个缩影。
角色转型:从农民到产业工人的转变
2008年7月21日,和兴乡金刘村农民董献青和他的同伴10多人吃过早饭,高兴地穿上英联饲料公司的制服,骑上摩托车来到距家10多里的世界500强企业———英联饲料驻马店厂上班。
据统计,截至目前,该县有5万多名农民就地转化为产业工人。
2006年6月,美国上市公司驻马店众品食业有限公司一期年产10万吨无公害猪肉系列产品加工项目建成投产,吸引当地1000多名农民成为产业工人。眼下,投产1.2亿元的二期熟食加工项目及投资3000万元的果蔬加工项目正在积极筹备之中。整个项目建成后,可提供就业岗位3000多个,配套的养殖基地、种植基地将吸纳1万名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
为适应开放型经济发展形势,解决大批客商落户产生的用工难问题,该县大力开展农民转移培训工作,以实施旨在培训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阳光工程”为主线,把跟踪服务和培训工作作为重要举措,实行以需订单、以单订业、以业订训,使农民工培训有的放矢,形成培训、转移一体化。依托县就业培训中心和社会办学力量,结合园区企业的“订单”,通过政府埋单的形式,吸引大批高考落榜学生和农村适龄青年参加技能培训,截至目前已累计培训农民2万余人。由于培训的针对性较强,绝大多数农民树立了“离土不离乡”的打工观念,不仅缓解了本地企业用工荒的状况,也加快了农民增收步伐。
农民在成为工人之后,逐渐在城镇购房定居,又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民,促进了城乡社会统筹和谐发展。农民变工人、农民变市民成为遂平建设和谐社会的亮丽一景。
发展转型:由快速发展到可持续发展的转变
如果就此而止,遂平工业化进程或许只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资源型城市发展的缩写版,但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置入,却让遂平的转型之路拥有了无限可能性。
上世纪80年代,这座位于河南省中部的普通县城,如中部大多数县城一样,曾在乡镇企业的荣光与经济体制转轨中一度迷失。“家家点火、户户冒烟”的粗放型工业发展模式,使大批小规模、高能耗、重污染的“五小”企业落户,靠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换取工业增长,靠低成本、低效益拓展市场空间,这种情况很快让该县感受到“制约之痛”,遭遇到“成长的烦恼”:资源浪费、耕地减少、环境污染……成为遂平人不能承受之重。
该县决策者敏锐意识到,只有在发展中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才能实现经济的长久发展,才能惠及民生。该县决策者认为,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调整产业结构,采取“腾笼换鸟”的方式,鼓励传统优势产业与现代高科技产业嫁接,引导民营经济与外资经济嫁接,使遂平工业走上了升级换代之路。
“遂平要发展,好字要优先”成了遂平人的流行语。遂平县的领导这样解释:保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关键是把握“好”与“快”的辩证关系。首先,“好”与“快”是有机统一的整体。“好”是关键,“快”是条件,二者统一于科学发展的全过程。其次,要把“好”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实现有效的发展、协调的发展、平稳的发展、持续的发展。再次,不能用“好”否定“快”。既要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更要坚持好中求快。
为此,该县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明确提出了招商引资中做到“三选三不选”,即重点选择能够发挥本地优势的项目,选择劳力技术密集型项目,选择附加值高、关联度大的项目;而坚决不选中央明令禁限的项目,不选造成环境污染的项目,不选浪费资源且工艺装备落后的项目。从去年以来,该县就先后拒绝板材加工、陶瓷生产、化工等存在环保问题的项目22个,总投资5亿多元。
为了提高工业化的水平和质量,该县瞄准省级示范园区标准,按照循环经济理念,抓好工业集聚区的建设和管理,走集约发展道路。从规划编制、政策制定、项目决策等关键环节,推进产业链延伸组合,实现能源资源循环利用。目前,该县已初步形成了“饲料加工—饲养—畜产品加工”、“面粉加工—食品加工—包装—运输业”、“粮食—饮料—饮料生产—有机肥(废弃物)—还田”等产业链条。
(转自 大河驻马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