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育,就是指以培养创造型人才为目标的教育。它要求在注重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高度重视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创新激情。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轻松愉悦的环境和状态下,才会产生丰富的想象。创造思维中的灵感一般是在紧张探索中的松弛状态下出现的。因此,我们应努力在教学中营造自由宽松愉悦的氛围,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
二、运用求异法,培养思维的变通性。
“求异”法是在分析解决问题时不拘于一般的原则和方法,不满足已知的结论,而运用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提出自己新见解的一种方法。教学不应求同过多,要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例如在教《将相和》一课时,我问:“你们喜欢课文中的谁,为什么?”绝大多数同学表示喜欢蔺相如,并讲明他的机智勇敢。我进一步启发:“还喜欢谁?”又有几位同学说喜欢廉颇。正准备结束课,突然又有一名同学举手了。他说:“我喜欢赵王。”我很是感到惊讶,忙问“为什么”。这位学生振振有词地说:“蔺相如本来是一位官职卑微的小官,赵王看他有才华,就大胆地使用他。赵王与秦王面对面斗争时,蔺相如挺身而出,维护了赵国的尊严。赵王就对蔺相如破格提拔。我就喜欢赵王敢于大胆用人这一点。”学生说得多好!我当即予以肯定:“同学们都喜欢蔺相如、廉颇,你能从不同角度看到赵王的优点,这是很可贵的。你真会思维!”学生听到这样的肯定,心里十分高兴。
三、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引导学生对事物的未来大胆进行幻想,并以此幻想目标为导向,激励学生改组、迁移、综合运用掌握的知识,寻找各种将幻想目标化为现实的途径,从而增进创新技能。例如在教学《花潮》时,第四自然段“谁知道呢,也许是花下的人语声,也许是花丛中蜜蜂的嗡嗡声,也许什么地方有黄莺的歌声,还有什么地方送来看花人琴声、歌声、笑声……”
我顺势利导,让学生展开想象:“你觉得花下还会有什么声音?”有的学生说看花人的赞叹声,有的说看花人的脚步声,还有的说刮风的声音……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说话能力,还为学生的想象插上了飞翔的翅膀。
日新月异的社会要求我们培养的学生,头脑应当更灵活、更机敏,更富创造力。教师要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爱护学生的自尊心,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点燃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
(作者系市第一小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