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在城市化发展的百花竞放中,每一个城市的进程都有自己的“生命信息”和“特质密码”。孟州市在城市化进程中,坚持科学城市化发展之路,坚持可持续发展之理念,以“一年大起步,二年大变样,三年大提升”为目标,生动实施了“城市带动、产业支撑、农业提升、民生改善”等项目,诠释了一个内陆非资源型城市的城市化发展之路。
本报记者 郭树勋 本报通讯员 李 霞
近日,记者走进孟州市,走进这座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城市,顿时被眼前的一幕幕景象所倾倒:
双向6车道的东西主干道——黄河大道正在以双向10车道的规划扩建而延伸;西环路扩建、南环路扩宽,北环、东环路延伸的景观大道,让一个个来到这座城市的人惊叹;体育馆、生态园、黄河大桥等一座座标志性建筑气势恢弘,正在快马加鞭建设;
工业集聚区中的2万多农民正在向中心城区靠拢,拥有3万人的组团社区正在融入城市;北何、南街、富村、将台4个城中村改造正在让这个城市的承载力“膨胀”;钱沟、东孟庄、长店、缑村等一个个中心社区的发展正在实现着农民的城市梦。
4月21日,孟州市召开的有千人参加的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镇化建设工作会议更是把“中心城区现代化、中心乡镇城市化、中心村庄城镇化”的“中心城区——重点镇——新型农村社区”的孟州特色现代城市化体系建设推向了高潮。
孟州,一座没有矿产资源的内陆县级城市,在城市化进程中气魄之大、气势之盛令人惊羡。独具魅力的城市化让记者不得不去探寻它、解密它。
环境友好化——科学城市化之目标
“孟州在哪里?在太行脚下,在黄河岸边;在韩愈散文的字里行间;孟州,在远乡人的梦里,在孟州人的心里面!”这是4月30日该市庆五一文艺晚会上的诗朗诵。
近年来,作为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故里的孟州市,立足于打造最佳人居城市,先后获得了河南省文明城市、河南省园林城市、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外商眼中的河南最佳投资城市等称号,广大市民以及外地客商对孟州居住环境和创业环境的满意率逐年攀升。
今年年初以来,孟州市继续以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为载体,以文公湖、韩山公园、生态园改造为重点,加快城市游园、绿地系统建设,新增3~5处大型公共绿地,合理布局城市绿化景观,加大产业集聚区绿化力度,完成城区周边及产业集聚区生态廊道建设,全面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打造优美宜居生活环境。据悉,目前,该市安排资金约2620万元,实施滨河公园四期项目,该项目将于6月初正式动工,建成后可新增绿地9.2公顷;安排资金约1500万元,实施生态园改造项目,包括西岭湖改造,绿化亮化、喷灌及配套设施。
“到2013年,孟州市的绿化覆盖率达到40%,绿地率达到36%,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0平方米,绿地总面积为525公顷。”该市市委书记魏超杰说。
与此同时,孟州市从源头上卡住重污染、高能耗、高排放项目,关闭重污染企业117家,对82个项目进行限期治理,否决不符合产业政策、环保要求的项目42个。据焦作环境监测站监测,该市出境河流断面平均达标率为89%,噪声污染、空气污染指数均低于国家标准。
为完善城市垃圾处理功能,今年,该市将开工建设建筑垃圾填埋场,对建筑垃圾实行特许经营;逐步推广生活垃圾分拣收集模式,加大垃圾中转站升级改造力度,使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在90%以上;完成24座公厕、6座垃圾中转站,10座移动式公厕建设,基本达到国家每2500~3000人一座公厕、每平方公里1~1.5座垃圾中转站的设置要求。
农民市民化——科学城市化之核心
城市化的核心是把农民变为市民。如何让农民变为市民?
首先,孟州市通过建设中心城区、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统筹城乡发展,让农民向城市集中。
建设中心城区。以城中村、旧住宅小区和旧商业中心(街区)改造为重点,全面推进老城区改造。力争到2012年年底完成4个试点村改造。到2015年,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2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达到25万人。
建设中心镇。发挥小城镇连接城乡的关键节点作用,合理布局,适度发展,以南庄镇和谷旦镇为重点,形成中心城市外围的次核心城区。
建设中心村。根据 “陵、平、滩、城”空间地貌特点和产业特征,集中建设了20个新型中心社区。在河阳办事处的长店中心社区,将集中新庄、后庄、长店3个自然村的农民居住。该社区副书记董朝军告诉记者:“3个自然村村建占地面积1050亩,集中社区居住后,占地面积240亩,可以腾出村建占地800多亩。通过平整复耕,既可用做工业用地,又可增加耕地。”
其次,深化户籍改革,让农民变为市民。在全市范围内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管理制度,以合法固定住所、稳定职业或收入来源为户口登记的基本条件,取消“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性质划分,统一登记为“孟州市居民户口”。
第三,稳妥推进农民进城。成立农业开发中心,充分发挥支农资金、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多渠道、全方位筹措城镇化发展资金;筹建农民宅基地、土地流转交易中心,鼓励进城农民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以转包、租赁、互换、转让、股权等方式进行流转;鼓励农民以农村宅基地置换城镇住房实现进城居住。目前,该市的土地流转、农民就业培训、保障机制等正在全面推进。
交通网络化——科学城市化之基础
记者到孟州市的第一感受就是快速延伸的一条条道路。而这是实现城市和经济无缝融合的基础。
城域道路建设。重点加快干线公路建设工程,全面实施道路升级改造,形成以城市快速通道、高速公路、省道为骨架,以县道、乡道为网络的市域交通网络体系。积极论证、争取了产业集聚区铁路专用线与焦枝铁路、京广铁路的连接;加快论证主城区与郑焦洛轻轨连接线建设项目。重点抓好黄河西路、南环路拓宽、黄河公路大桥及连接线工程等道路升级改造与扩建工程。今年更是加快了8条197公里的县道扩建、改造提升工程。
加快城市路网建设。以拉大城市框架、打通断头路为突破口,着力打造快速通道。谷黄线向西连接207国道的北外环快速通道正在加紧施工;南环路和洛常路贯通,向东延伸至黄河桥连线的南外环快速通道工程正在推进;黄河西路向西连接207国道、二广高速的城西快速通道,以及黄河桥连线的东外环快速通道目前正在施工。将完成会昌路改造、清风街西延、河雍大街西延、梧桐路北段等17条路断头路改扩建任务,加快打造东西相连、南北贯通的十字形“大交通”格局。到“十二五”末,城市主次干道道路长度由现在的86.4公里增加到124公里。
孟州市委副书记、市长刘文年告诉记者,孟州市今年计划投资约2.9亿元,采用BT模式,首先打通全长10.66公里的黄河西路,启动总投资1.42亿元的南环路拓宽西延工程,加上原有的常洛路,3条主干道实现由市区5分钟直接通向产业集聚区。同时,紧锣密鼓筹备黄河公路大桥重点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及初步设计已完成,计划10月底前开工建设。
资源节约化——科学城市化之前提
土地作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在城市发展中具有基础性作用。资源节约,最主要的是土地资源的节约。首先,科学规划、控规编制和城市设计。聘请上海现代集团国家级设计大师邢同和教授,高起点、高标准绘制城市发展蓝图;同时牢固树立“土地服务规划,规划指导开发”的工作理念,真正将规划放在先行位置,坚决做到三个“一律不准”,即凡没有搞好控制性详规的一律不准开发建设、凡不符合发展理念的规划一律不准通过、凡不符合总体风格要求的设计一律不准审批,切实维护城市规划的严肃性和连续性。其次,建立激励约束机制。结合人防工程建设,推进停车场、商场等多种形式的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全面落实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使用新型墙材,巩固城市“禁实”(禁止使用实心黏土砖)成果;大力发展节能省地型建设,全面执行居住建筑65%、公共建筑50%的节能设计标准,鼓励执行低能耗和绿色建筑标准。加快现有建筑节能改造,扩大太阳能、风能应用范围。加快关停城市市区的自备水源,严格控制开采地下水。第三,完善土地征收制度。对农村建设用地进行确权登记,支持开展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试点,逐步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市场体系。大力开展土地综合整治,通过城乡改造,解决城乡建设用地指标不足问题。配套完善节约集约用地的税收政策,鼓励开发利用地上地下空间,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盘活存量建设用地,收回土地使用权统一纳入政府土地储备库,重新进行市场化配置,解决城乡建设用地指标不足问题。
新型产业化——科学城市化之支柱
城市化发展离不开产业支撑。一是优化一产,即不再以追求产量产值为目标,努力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退出污染环境的规模养殖业,走“生态农业、绿色农业”发展之路。在市区近郊,着力发展面向城市的观光旅游农业;在远郊农村,按照“优化品种、规模经营、提高效益”的思路,改善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效益经济作物。
二是提升二产。加快产业集聚区和专业园区建设,按照“产城一体”的要求,全面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引导产业关联度高的企业集聚发展,形成产业特色优势,积极推动产城互动、融合发展,打造产业新区。着力培育壮大汽车零部件产业园、生物产业园、隆丰皮草产业园、新材料产业园等专业园区,不断拓展延伸产业链条,扩大产业规模,进一步凸显优势产业的集群效应。“十二五”期间,生物化工、汽车零部件、皮毛加工、新材料产业销售收入要分别突破300亿元、200亿元、150亿元和50亿元,集聚区实现销售收入700亿元、利税70亿元,就业人口达到6万人。
三是加快发展三产。以商贸流通、餐饮娱乐、金融保险、房地产、旅游开发等为重点,进一步拓展生产性服务业,丰富消费性服务业,努力构建现代服务体系,促进第三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高标准规划实施2~3个物流功能园区,建立快捷、高效、方便、经济合理的现代物流服务网络体系。加快发展餐饮业、酒店和文体娱乐业。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发展餐饮业、酒店业,形成高、中、低档兼有的行业格局,促进餐饮业、酒店业和文体娱乐业的有机结合,形成集吃、住、健身、文化娱乐于一体的消费环境。加快发展金融保险服务业。巩固金融生态市创建成果,加大对农业、中小企业、消费、助学和增加就业方面的信贷支持力度,建立和完善企业和个人诚信体系基本框架,全面提升金融服务业的服务水平和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