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11年是全面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起步之年,更是实现我市走在中原经济区建设前列宏伟目标的实践之年。为全面落实全市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会议精神,大力营造“抓环境就是抓发展,比发展就要比环境”的舆论氛围,切实打造风清气正的政务环境、秩序良好的企业生产经营环境和廉洁高效的项目建设环境,市纪委、监察局根据工作安排,选择了10家与企业和群众联系密切的职能部门,在本报公开年度工作思路、责任目标和工作措施,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和咨询。自今日起,本报推出《优化环境 转变方式》专栏,首期刊发市纪委副书记、监察局局长王胜利的署名文章,敬请关注。
贯彻落实中央、省“十二五”发展规划,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步伐,只有着力转变服务方式,全面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才能把我市打造成为各项资金涌流的“聚金洼地”,才能为我市走在中原经济区建设前列提供坚强保证。
一、充分认识转变服务方式的重要意义
转变服务方式是把握焦作发展战略定位,立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构筑更加科学、高效的行政效能监察体系,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具体实践和重要举措。
(一)转变服务方式是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决策。当前,我市“十二五”规划刚刚启动,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的关键阶段。科学发展无止境,服务创新无穷期,新形势、新任务对各级党政机关的服务理念、服务方式、服务标准等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各级党政机关必须正确把握我市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自觉增强忧患意识和服务意识,不断推动服务向深度和广度发展,以服务方式的转变促进发展方式的转变,向服务要发展创造力、凝聚力和推动力,进而形成科学的发展战略、思路、目标、举措和成效。
(二)转变服务方式是转变领导方式的深入实践。转变服务方式就是拓展服务理念、形成新的领导方式,核心是实现行政目的、行政理念、行政方式的根本转变。转变服务方式就要把领导方式从旧的服务理念、服务方法和服务水平中脱胎升级。要把过去仅停留在思想认识层面上的低层次服务转变为全方位的科学化服务,把规章制度性服务转变为规范化实践性服务,把指令式的管理型服务转变为保姆式的现场服务。只有用服务方式的转变推动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工作方法、工作作风的转变,领导方式才能更加适应科学发展的需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方向才会更明、目标才会更清、进展才会更顺利。
(三)转变服务方式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举措。转变服务方式基础在解放思想、勇于实践,关键在自觉实践、见行见效,目的在科学发展、普惠于民。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服务,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内容,也是人民群众的期盼。各级党政机关要把推动服务方式转变向深度和广度发展的过程变成不断为民办事、为民谋利、为民造福的过程,把民生改善程度作为检验成效的重要标准,让老百姓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同时,转变服务方式有利于拓展服务视野和服务思路,解决长期以来党政机关存在的顽症、痼疾,形成更多的服务发展新举措,进一步密切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切实解决影响经济发展环境的突出问题
要把群众欢迎不欢迎、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作为经济发展环境是否优化的唯一标准,着力解决影响经济发展环境的突出问题。
(一)解决机关作风浮漂问题。要重点解决领导干部作风不实、方法不当,“飘在空中、浮在水面”,靠行政指令服务的“懒政”问题;解决把服务喊在嘴上、写在纸上,对群众的诉求敷衍了事、推诿搪塞、欺上瞒下,失职渎职等行政不作为的问题。
(二)解决项目服务效能低下问题。要重点解决不顾企业和群众利益,工作拖拉、上推下卸,不讲成效、不计成本的问题;解决企业周边环境不优,恶意阻工、寻衅滋事、敲诈勒索等问题。
(三)解决部门权力过滥问题。要重点解决一些管理部门不能正确处理管理与服务的关系,把权力当做创收手段,违规审批、随意收费的问题;解决一些服务窗口和基层站所不能正确处理执法与服务的关系,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刻意刁难群众、吃拿卡要的问题。
(四)解决政策棚架问题。要重点解决一些领导干部急功近利,“新官不理旧账”,朝令夕改,让企业和群众无所适从的问题;解决只重招商、不重安商,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的问题,切实营造亲商、重商、爱商、富商的良好环境。
三、着力提升行政效能,全面优化经济发展环境
要以提升行政效能为工作切入点,以实现经济发展环境最大优化为目标,扎实推行“两大创新”、用好“三大平台”、开展“四个专项监察”。
(一)推行“两大创新”。一是推行绩效评估。要综合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情况,年度工作任务完成情况,依法处理涉及群众利益的热点问题情况,科学民主行政、依法行政、勤政廉政等情况,形成绩效评估指标体系。通过开展明察暗访、抓好问题整改、建立工作台账、年终综合评价四个环节,对政府职能部门及其重点科室开展绩效评估,并将评估结果运用于公务员任用管理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二是推行网络问政。要以行政效能电子监察系统为依托,整合财政、住建、城管、交通、公安、应急指挥中心等部门的便民网络,打造全方位的城市公共服务热线。建立网民问政事项集中交办制度,定期针对网民反映强烈的问题召开专题会议,集中移交督办,限期整改。结合行政效能电子监察系统,实行网络问政监察制度,对整改不到位的问题给予通报批评、诫勉谈话等相应处理。
(二)用好“三大平台”。一是行政效能电子监察平台。要将效能服务连心网与电子监察系统平台有效衔接,实现监察内网与服务外网互为依托,使群众可通过效能服务连心网对行政事项办理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查询,对行政机关施政情况实施动态监控,对各类违规违纪问题和现象进行网上投诉,构建行政行为全监控、违纪行为大查纠的综合性监察平台。二是行政中心服务平台。要进一步强化行政许可和行政事项“一站式”办理,全力推行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一费制”,实施“审批流程再造工程”,扎实推行网上审批、并联审批、全程代办、特事特办等高效快捷服务机制,畅通重大项目、民生项目审批绿色通道,使行政服务中心真正成为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前沿阵地。三是公共资源交易平台。要按照“一市一场、资源共享、集中服务、统一监管”的公共资源交易管理体制,开展交易高质量、零投诉、零腐败活动;研究出台公共资源交易监督办法、管理办法、进场目录、代收代退保证金、政府投资项目随机选择代理机构等规范性制度,启动公共资源交易服务标准化建设工作;继续深化岗位权力风险防控工作机制建设,维护公开、公平、公正和诚实信用的公共资源交易市场秩序。
(三)开展“四个专项监察”。一是企业生产经营环境专项监察。年内要组织两次以上涉企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与企业负责人面对面对话活动,现场接受企业咨询,限时解决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困难和问题。进一步完善企业环境监测点、重大项目联审联批、外商投资项目审批无偿代理等制度,积极构建服务企业的长效机制。今年,市、县两级两转两提办和优化办将再选择一批企业监测点,实施重点服务。二是在建项目专项监察。要对全市重点在建项目的立项审批、前期建设、工程质量、竣工验收、投入使用的每个环节进行全程监督检查,切实查找影响项目建设进度的各类违规违纪问题,形成专题报告,实施行政问责,面向社会通报。三是规范行政执法行为专项监察。要进一步加强对行政征收、行政处罚、行政检查等行政执法行为的监督监察,严格执行涉企“十不准”规定,严肃查纠“四乱”、“四难”等不作为、乱作为问题;严肃整治违法行政、滥用职权、吃拿卡要、效能低下、权钱交易五种行为;扎实推进政务公开,落实重大决策、重要事项的公开咨询、公开听证和公示等制度,打造“阳光政府”。四是机关作风建设专项监察。要认真履行监督监察、执纪办案职责,通过不间断的明察暗访,把发现的各类违规违纪行为作为问责重点,并按照《行政监察法》、《河南省行政效能监察办法》、《河南省关于损害经济发展环境行为的责任追究办法(试行)》的相关规定,严格实施行政问责,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滥权受追究、侵权须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