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詹店镇大许庄,到处可以听到“嘎嘎嘎”的鹅叫声,村北占地60亩的标准化养殖基地更是白鹅的世界,阳光下,“豫北黄河鹅业发展合作社”的牌子格外醒目,一旁的成鹅屠宰厂内机声隆隆,村头的鹅饲料厂已破土动工,现代化的鹅苗孵化厂、羽绒分检处理厂正在紧锣密鼓筹建……这个集养殖、加工、贸易于一体的鹅业产业化链条已经成为惠及当地百姓的致富链。
打造这条致富链的人是谁?何公玉,一名普普通通的共产党员。这位现年68的老人,曾经是一位导弹专家,1964年考上大学后就离开了家乡,从事弹道导弹测量工作,后被破格评为高级工程师,1992年成为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享受者。2001年8月,退休后回到家乡陪伴老父亲安度晚年。
何公玉一回来,村里许多党员认定他“见多识广、有办法”,希望他能和村两委干部一道带着大伙致富。作为有着几十年党龄的老党员,眼瞅着家乡与发达村庄的差距,满怀着一颗播撒余热、造福桑梓的朴素为公之心,他不假思索点头答应。
搞导弹测量,老何是专家,但要说起帮农民发家致富,老何犯了愁,自己在外这么多年,连锄地都不会,怎么才能带领大伙致富呢?
一天清晨,在村边的黄河大堤上散步时,何公玉偶遇一个放鹅人。他主动上前攀谈,聊着聊着,被致富项目憋屈了几个月的老何突然来了灵感:大许庄紧邻黄河,滩区地丰草茂,白鹅养殖不正是大许庄人的生财之道吗?
一听说老何要以这个“土项目”上路,“瞎折腾”的议论霎时搅乱了大许庄的平静。有人说,都一大把年纪了,放着享清福的好日子不过,做什么“出头鸟”啊!几茬干部养什么都养不成规模,种什么都种不成气候,干什么都踢腾不成景,你老何有多大能耐?
面对争议,老何不辩解、不退缩、不放弃。广东、四川,几番自费奔波考察,结论是,白鹅耐粗饲,抗病能力强,投资少,见效快,有广阔的市场前景。这无疑给了他下定决心养鹅的力量和勇气。
做样板从自我开始。何公玉和村里其他6名党员联合引进优质种鹅,甘当大许庄村鹅业发展的首批尝试者。鹅苗长途运输不及时喂食喂水容易患忘食忘水症,很难成活。于是,何公玉与合作伙伴凑钱买来的第一批1000只四川白鹅空运千里而归。全大许庄还没有人坐过飞机,风凉话自然不绝于耳。有人想养老何的白鹅,又嫌太贵,就买来当地的土鹅,暗暗与老何较劲,他们想,你老何养鹅发了财,我们跟着沾光,如果你赔了,我们也不会亏大本。
75天后,第一批空运来的鹅苗长成了大鹅,何公玉开始向外出售。这时,每只白鹅的体重达8公斤左右,而村民们养的土鹅平均只有两三公斤。一看到何公玉养的白鹅,收鹅人当即以市场最高价全部收购。而土鹅因为个头小,毛色也不好,收购者要么不要,要么杀价很低,几乎无利润。收鹅人刚走没几天,就有30多个农户主动找何公玉买白鹅鹅苗。
为方便村民交流白鹅饲养经验、解决销售难题。在何公玉的倡议下,由首批发展养鹅的6位党员发起成立了“鹅业协会”。2003年7月,村里该出栏的1万多只商品鹅遇到了销售难题。何公玉等7户的1000多只优质鹅每公斤卖到了7.2元,而其他村民饲养的普通品种鹅因绒质差没有人要。为了使饲养户免受损失,何公玉代表协会出面与收购商协商,优质鹅和普通鹅捆绑销售,只有收购普通本地鹅才能收购优质鹅。最后,收购商以每公斤6.4~6.6元的价格将普通鹅和优质鹅一并收购,保证了其他饲养户的利益。这样一来,村里养殖户彻底转过了弯。老何也实话实说:我们协会几个人亏的是小钱,赢得的却是大伙儿的心。
一石激起千层浪。愿意养鹅的人多了,一下子增加到70多户。可按统一要求饲养的标准不能变,何公玉进东家鹅棚看看,到西家鹅舍瞅瞅,常常是脚下两鞋泥、浑身腥臭味,成了大家伙儿须臾不可离的“鹅倌儿”。
怎样才能把鹅业进一步做大做强?能不能打造自己的品牌,培养自己特有的鹅群呢?“鹅倌儿”不负厚望,两步妙棋迎刃而解。一是适应发展需要,解散养鹅协会,成立专业合作社。2005年3月,在何公玉的带动下,几名养鹅的党员大户合伙出资12万元,挂牌成立“豫北黄河鹅业发展合作社”,并充分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任命的所有理事会成员都由党员担任,进一步增强了合作社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合作社依托郑州牧专,为广大社员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方位服务,做到供苗、防疫、供料、饲养规程、回收等五统一,预混料、疫苗实行零利润供应,鹅苗实行优惠价供给,种蛋、商品鹅实行保护价回收,最大限度地保护了群众利益。目前,该合作社已拥有社员110多户,股本30万股,固定资产140万元,年出栏商品鹅30余万只,年产值达2200万元,实现利润450余万元。二是苦心钻研养鹅技术规程指标,培育“大许庄白鹅”品牌。2006年,经过反复测试,老何带领自己培养的技术人员,用四川白鹅做母本、莱茵鹅做父本培育出了新品种“豫北一号白鹅”。白鹅牵动了邻村邻乡邻县农民的致富梦想,如今,大许庄白鹅的叫声也渐渐北至黑龙江、南到海南岛。
市场竞争无处不在,合作社的发展必须走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化道路。为此,合作社制定了以市场为中心的发展规划。2008年兴建了屠宰厂进行试生产,2009年10月屠宰量已超过百万只,并有深加工产品开始试销;村头的饲料厂已破土动工,眼下,老何已开始筹建羽绒分检处理厂,还准备再建设一座现代化鹅苗孵化厂。对于自己精心打造的鹅业产业化链条,老何的目标是计划2010年实现年出雏鹅超100万只,年出栏商品鹅超100万只,成员年出栏商品鹅数量超过100万只的“三个百万”工程。
鹅农富了,按理老何该知足了。可他却说:“我这八九年来,只不过是在专注地做着一件很普通的事,我还要趁着有生之年大干一番,把这件事做得更专注、更专业。”
公心为玉洒余热,造福桑梓为乡邻。当地老百姓如是评价何公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