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刘婧 实习生张苗)省卫生厅25日通报称,截至5月24日,河南省共报告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蜱虫病)病例70例,死亡4例。我省再发蜱虫病引发多方关注,那么我市的蜱虫病防控情况如何?昨日,记者在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了解到,截至目前,该中心尚未接到蜱虫致病的报告。市疾控中心提醒市民,蜱虫叮咬致病可防可治,市民不用过度恐慌。
市疾控中心流行病科科长、副主任医师任东告诉记者,蜱虫俗称壁虱、扁虱等,焦作地区的农民多称之为草虱,是寄生在家畜、鼠类等体表的虫子。 2007年以来,我省信阳等地发现了以发热并伴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病例,并确定了该新型布尼亚病毒与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致病关系。监测显示,此类病例极少在城市人口中发现,病例多为成年农民,均从事田间或山林作业,5至6月份病例较多。疾病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伴血小板、白细胞减少等,多急性起病,可伴乏力、恶心,部分病例可出现黑便、牙龈等部位出血等症状,有的可出现肝肾等多脏器功能损害。
据介绍,近年来,市卫生局和市疾控中心针对信阳地区发生的蜱虫叮咬所致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对各县市区医疗卫生人员进行了专业培训,并将《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诊疗方案(试行)》和《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预防控制技术方案(试行)》下发各地,要求各地加强疫情监测和报告,了解本地病媒分布情况。市疾控中心密切关注疫情动态,在防控技术上作了必要的准备。近年来,我市疾控部门未接到人群被蜱虫叮咬的事件报告和被可疑虫子叮咬后出现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临床症状的病例报告。
今年4月份,市疾控中心组织开展了全市蜱虫调查工作,重点对山区、野外放养的家畜和鼠类进行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在部分山区草丛和野外放养的家畜身上发现有蜱虫,蜱虫的种类、分型及与疾病的关系正在进一步研究中。发现蜱虫不能表明被蜱虫叮咬就会致病,一个地区是否会发生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蜱虫病)主要看当地的蜱虫是否携带能致病的病原体,现在没有证据表明我市分布的蜱虫携带有与信阳地区蜱虫一样的病原。市疾控中心将根据全省统一安排开展进一步的调查研究工作。
市疾控中心提醒市民:由蜱虫引起的疾病可防可控,而且病死率很低,公众没有必要谈“蜱”色变,但必要时也要做好防护工作。据了解,蜱虫可寄生在家畜或宠物的体表,如发现动物体表有蜱虫寄生时,应减少与动物的接触。端午小长假临近,有到野外旅行的人要特别注意个人的防护。市民应尽量避免在蜱虫主要栖息地草地、树林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裸露的皮肤可涂抹驱避剂。如发现蜱虫附着在身体上,千万不能用手将其捏碎,应该用乙醚、煤油、松节油、旱烟油涂在蜱虫头部,或在蜱虫旁点蚊香使其“麻醉”,让它自行松口;或用液体石蜡、甘油厚涂蜱虫头部,使其窒息松口,再用镊子等工具将其除去。有蜱虫叮咬史或野外活动史者,一旦出现发热等疑似症状或体征,应及早就医,并告知医生相关暴露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