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我们所做的一切工作,归根结底都是为了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一句话,就是为了造福于民。
焦作转型也是如此。
是历史的选择,是发展的必然,更是自我加压的奋进!
不转型,发展难以为继,环境难以为继,民生难以为继。
只有加快转型升级,才能持续发展;只有加快转型,才能为百姓谋更多的福祉。
说一千道一万,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环境的改善才是硬道理。
加快转型升级,就要往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上转,往为民惠民上转。
(二)“得民心者得天下。”经验和教训反复告诫我们:只有赢得群众,才能赢得一切;只有拥有群众,才能拥有一切;一旦失去群众,就会失去一切。
正因为如此,我们所做的一切工作,都要着眼和着力于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都要把“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并贯穿于推动工作的全过程。
南水北调焦作城区征迁工作便是明证。
“要让群众成为南水北调工程的受益者而不是受损者!”我市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征迁”,出台了一系列征迁政策,做到征迁宣传动员“六到家”,征迁服务工作“六到位”,安置配套措施“六落实”,阳光规范、亲情征迁工作程序“八步走”,圆满完成了南水北调焦作城区段总干渠征迁安置任务,征迁过程中未出现一起强行拆迁,未出现一起行政诉讼,未出现一起拆迁安全事故,铸就了“顾全大局,无私奉献;情系群众,务实为民;开拓创新,奋发有为;众志成城,克难攻坚”的南水北调焦作精神,得到了中央领导的批示肯定和高度评价,体现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体现了我市干部、群众的血肉联系,成为全国南水北调工作一面高高飘扬的旗帜。
十件实事要办啥?产业集聚咋发展?文化产业咋突破……行政决策谁说了算?不靠“拍脑门”,不是“一言堂”,而是要问计于民,让民声民意融入红头文件。每一个决策都多方征求民意,层层科学论证,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列席市政府常务会议的创新更是直推民意上达。市人大代表武云感言:“每一项决策的民意力量背后,是对民意的尊重和关注,群众赞成和高兴是最终目的。”
(三)只有在解决民生问题上取得突破,焦作转型升级才能取得实效。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民生问题涉及群众衣食住行、教育医疗、劳动就业等诸多方面,件件牵系群众冷暖,事事关乎人心向背。民生问题能否得到有效解决,直接关系到我市经济社会稳定,关系到我市加快发展大局。注重民生,要始终把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市委书记路国贤反复强调:“为百姓做事,做得再多也不算多。”注重民生,就是要进一步努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群众困有所助、难有所帮、求有所应。
“为民亲民决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这是去年5月初路国贤到马村区文昌路现场办公时的肺腑之言。当时,这些路段到处坑坑洼洼,有的地方凸起的水泥板与低凹处形成四五厘米的“落差”,群众反映多次都没得到解决。
“这条路你们走过没有?这样的路还能不能走?你们听没听到老百姓的反映?看到这种情况我们痛不痛心?”路国贤要求相关部门立即落实,限期解决。
市委副书记、市长孙立坤促使市政府建立了与市人大代表委员联系的网络平台,2008年至今,他亲自批示办理的网民留言就有1000多件。
群众利益无小事。近年来,我市各级党委、政府始终坚持统筹推进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特别是每年都要集中实施一批民生工程,每年都要办理一批惠民实事,群众生活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
2006年以来,连续6年每年承诺为群众办理10项民生工程。
市政府每年出1000万元带动全市购买公益性岗位7000余个,促使全市零就业家庭基本保持动态为零。
连续6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待遇,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年均分别增长11%和10%。
完成了289所农村中小学D级危房改造和城区17所中小学改扩建任务,成为教育部“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市”; 农村五保集中供养率在60%以上,新农合参合率达98%……
我市已实现县县通高速,已开工的郑焦城际铁路,建成后将再添焦作与世界陆空无缝衔接的通道。南水北调工程穿城而过的渠涵工程建设正有序进行,将为中心城区增加50余万平方米的水域面积和180余万平方米的绿地。丹江碧水滚滚而来时,穿越的将是一座文明之城、富裕之城、和谐之城。
(四)中原经济区横空出世,焦作如何抓住重大机遇,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勇于担当、有所作为?如何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加快发展、更多造福百姓?
对焦作而言,转型升级的要求更加迫切。调整结构的任务很重,维护稳定的任务很重,改善民生的任务很重,发展社会事业的任务很重。当前,我们面临的困难还很多,发展的形势很严峻。我们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努力、做更多的工作,才能实现奋力走在中原经济区前列、建设更具活力新型城市的目标。
所有这些都提醒我们,在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宏伟征程中,在加快转型升级的进程中,为民服务,改善民生,各级领导干部的责任更重了,转变领导方式、工作方法的要求更高了。
一个领导干部爱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各级领导干部要带着强烈的责任心,带着血浓于水、骨肉相连的深厚感情,满腔热忱、义无反顾地为群众排忧解难。
(五)然而在现实中,有一些党员干部在思想上、行动上还远没有达到为民的要求。
一些党员干部,对实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动力不足,缺乏长远规划,实施短期行为,往往敷衍了事、蜻蜓点水,反而热衷于搞那些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路边工程。从表象看,是其政绩观出了问题,重视“显政绩”、忽略“隐政绩”。究其实质,还是宗旨意识淡薄,缺乏对老百姓的深厚感情。
有的领导干部以“官老爷”自居,总是“眼睛向上”,对群众利益漠不关心,对群众诉求漠然置之,对群众期盼弃置不顾,甚至吃、拿、卡、要,雁过拔毛,揩群众“油水”,与民争利,损害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形象。
如此种种,说到底是忘本,是变质,必须坚决予以纠正和制止。
(六)“让群众满意”不是一句空话,关键在做,关键在实,关键在效。
要靠真挚的感情来维系,要靠良好的作风来砥砺,要靠实际行动来体现。
这就要求我们始终坚持心系人民,真正把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的疾苦作为第一考量、把群众的需要作为第一责任、把群众的满意作为第一标准,切实肩负起为民之责,做到“民生不能忘,民意不能违,民怨不能积”。
这就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为了人民,发展的每一步、施政的每一策,都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脚踏实地、亲历亲为,认真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切身利益的行为,做到“群众反映的事一天也不能耽误”。
这就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依靠人民,进一步完善民主决策和监督机制,更加注重问需于民、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充分调动广大群众参与各项建设事业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更好地实现、维护和发展好广大群众的利益。
(七)民生是发展的根本。
要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幸福、更有尊严,就要把保障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继续办好十项民生工程,着力解决一批民生问题,努力让人民群众生活得安心、舒心。今年,我市将继续推进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就业、安居等方面的民生工程:启动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做好新一轮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完成100个校舍安全工程,加快职教园区建设,发展高等教育;启动青少年活动中心和妇女儿童活动中心项目前期工作,继续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家书屋、农村数字电影放映等文化惠民工程,完成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任务;建成新区中医院,完成3所县级医院建设改造任务,建成15个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完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拓宽就业渠道,扩大对零就业家庭成员和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援助,全年新增就业6.2万人;加快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认真解决失地农民生活保障问题,推进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做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开工建设廉租住房1220套、公共租赁住房3000套、棚户区改造8900套,进一步改善低收入群体居住条件;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失业保险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保障低收入群体基本生活。
(八)民生所指,民心所向;民生所在,政之所行。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最好,只有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