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嘉应观乡北贾村,迎宾大道宽阔笔直,街道两侧路灯对立整齐;绿化带、街心花园栽种的塔松、大叶女贞、红叶李迎风摇曳;标准统一的现代农民公寓错落有致;健身广场上,健身器材种类齐全……正在乘凉的张大妈感慨地说:“北贾村能有今天的好日子,多亏了俺们肖书记”。
做群众信赖的当家人
肖银运,1948年8月出生于嘉应观乡北贾村。197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多次被市、县评为“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北贾村人均土地不足0.8亩,广大群众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延续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历史。1977年3月,乡党委经过全面考察,任命肖银运为村支部书记,当时的他就立下了不让北贾村父老乡亲过上好日子决不罢休的誓言!他上任后,一连开了几天会,大家出主意、想对策、找办法,最后认准一条路:要想甩掉穷帽子,必须突破单一经营农业的旧框框,发展集体企业,壮大农村经济才是根本出路。
当时的北贾村是一个“经济发展缓慢,上访告状不断”的烂摊子。由于支部不力,村内派性斗争激烈,上访告状屡见不鲜,党支部在群众中失去了号召力,致使各项工作疲沓落后。“村党支部没有战斗力,村干部在群众心里就没有威信。”这是肖银运上任后说的第一句话。要想改变村里的现状,必须先从班子着手,他始终坚持以大局为重,不利于团结的事不干,不利于团结的话不说,把团结作为凝聚力量的前提,坚信团结出战斗力,团结出政绩,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都会征求每个两委成员以及群众代表的意见和看法,不搞一言堂,对于村内重大事项的决策和群众关心的重大事情,坚持做到办事公正,处事公平,要事公开,增加了工作透明度,赢得了群众的信赖。
想方设法 壮大集体经济
工业强村富民一直是肖银运为之奋斗的目标。1985年,他筹资30万元准备在村里建一个造纸厂,当时的30万元对于贫穷的北贾村简直是一个天文数字,乡亲们说:投资这么多,亏了咋办啊?面对乡亲们的疑虑,老肖更加慎重,更加清楚的知道自己身上的责任有多重!但旨意已定,想尽一切办法也要把这个厂建成,为此,他倾注了大量的心血。白天,四处奔波搞协调,夜晚,他躺在床上,还在不停的思考,丝毫不敢怠慢他在干的工作。终于北贾村造纸厂在乡亲们的担心和顾虑中建成了,该厂生产的高强度瓦棱纸每年能为村里创收20万元,乡亲们笑了,村干部舒了口气,肖银运没有骄傲,而是在筹划着如何带领全村村民更快更好的发展,随后有先后建成了暖气片厂、玻璃纤维布厂、石棉瓦厂、化工厂等6个村办企业,集体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群众收入不断提高。
集体企业的发展状大,使多数家庭走上了富裕之路,可是村里仍有不少农户不能脱贫,这曾一度让肖银运彻夜难眠。一次他在和村干部闲谈中,说了这件事,那个村干部愿牵头聘请建筑工程专业技术人员组建一个建筑工程队,这样可以让那些闲散强壮劳力农闲时在建筑队干活。一个月后,村内第一支建筑队建立了,由于工程队管理严格,重质量守信用,工程队组建第一年就实现了“开门红”,工作队人均年收入4500元。后来村里又组建了两支工程队,这样既安置了村内劳力,又使群众的腰包一天天鼓起来。
心怀百姓 常怀为民之心
“咱有了钱可以花,但每一分钱都要花在刀刃上。”肖银运说。多年来他一直把坚持为民办实事、办好事做为两委工作的重点,毫不吝啬地把收益回馈给了群众。早在1990年村委会就自筹经费建立公益理发室,免费为全村百姓理发;为了解决群众吃水难的问题,投资42万元打了1眼深水井,铺设了自来水管道9000米,使家家户户都喝上了自来水;以前的北贾村下雨天是“水泥路”,不下雨是“扬灰路”,为了彻底改变村里的行路难问题,投资85万元,将村内大街小巷全部硬化,解决了村民出行难的问题;为提高村小学的教学质量,自筹经费投入45万元,建起高标准的两层共42间教学大楼;为解决村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为鼓励村民积极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村里为每位村民每年补贴五元钱,解决了广大村民看病的后顾之忧。
提起肖银运,有村民说:“老肖让我们感动的是精神,叫我们信赖的是人格。”2009年,在县江河纸业二期工程扩建时,涉及到村里400多个坟头,肖银运的祖坟也在其中,农村有“老人去世不过三年不动土”的说法,而老肖的母亲刚去世两年,为了确保工程准时动工,他多次在村干部、群众会上强调江河纸业二期工程建设是大事、好事,也是一件难事,大家一定要高度重视,迅速行动,把这件大事、好事、难事办好办实,不给上级添乱,并承诺自己会带头迁坟。为此,他顶着的压力,提前给亲戚做工作最终说服了他们,第一批将父母、祖父母的坟一次性迁走,对村民的震动很大,随即在短短两个月的时间里所有坟头全部迁完。
近年来,他又带领村两委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及乡党委、乡政府的号召,坚持招商引资上项目,2008年引进了海翔阁300万套服装加工、御嘉农业合作社花生深加工、江河纸业20万吨高档文化用纸等5家投资超千万以上项目。不仅促进了村级经济的发展,也拓宽了村民的就业渠道,使村里600余名劳动力实现了在家门口打工的愿望。现如今,他带领着全村2458名干部群众一路走来,把昔日的北贾村建成了工农业协调发展的河南省“新农村建设先进示范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