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今日沁阳/专题 上一版3
沁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沁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1年6月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张子林谈
沁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沁阳市群众艺术馆馆长张子林 张天然 摄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焦作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嘉 宾:张子林(沁阳市群众艺术馆馆长 沁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

  主持人:张天然 贺弘扬

  今日沁阳:张馆长您好!说起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总能感受到一股浓浓的文化味和一种沉甸甸的历史感。我们保护这种遗产,具体有什么意义呢?

  张子林:其实我们通过各种途径都能看到,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日渐萎缩的困境。一些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已濒临消亡。几年前中韩两国之间曾发生过多起“非物质文化遗产”争夺事件。这种极端事例虽然有些荒诞,但也透露出积极的国家文化意义:中国自己独一无二的文化必须要得到明确认定。在这种情况下,2004年国家开始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保护工作也由此前的部门行为上升为国家行为,并把它提升至国家文化安全的高度,通过国家层面提出的保护,可以影响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观念和认识,吸引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永存于中国历史长河,永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今日沁阳:张馆长,请您谈谈国家在“非保”方面有什么政策法规?具体的措施都有哪些?

  张子林:从2006年开始,国家把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作为 “文化遗产日”,每年都确定一个主题,并围绕主题开展丰富的活动,向大家展示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提高大家对“非遗”的认识,唤起全社会的关注。今年已经是第六个“文化遗产日”了。

  令人高兴的是,今年的6月1日,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开始实施,从今以后,我们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了法律的保障。

  今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颁布实施后的第一个“文化遗产日”,文化部就将今年的活动主题确定为“依法保护,重在传承”。这个主题不仅是今年“文化遗产日”的主题,还将成为今后“非遗”保护工作的重要指针。

  今日沁阳:我们沁阳有哪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怎么样?

  张子林:我们沁阳市委、市政府领导高度重视非遗保护。市人民政府已公布了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共102项,目前,我市拥有国家级4项,省级7项,市级25项,含盖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十个大类的全部内容。国家级的传承人5人,省级19人,市级44人,县级152人。截止目前,我市从名录的数量和传承人的数量位列焦作市各县市区之首,其中国家级保护名录数量名列全省县级前列。

  今日沁阳:有没有统计过我们沁阳有多少值得列入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呢?

  张子林:当然有。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普查是最基础的环节。在2009年,我们已经完成了第一次全市范围内的“非遗”资源普查,共收集录入线索16486条,其中,重点调查立项765个;其中一些项目积淀了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文化内涵,可以说都是祖先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尽管有些在全国范围内看来影响力有限,但却不能掩盖它们的价值存在。

  今日沁阳:这么多的“非遗”资源,在我们沁阳的分布大概怎么样?主要集中在哪些地方和哪些领域?有哪些特色项目?

  张子林:这种资源的分布总体上是沁北地区多于沁南地区,沿太行山一代较为集中。在民间文学,也就是说在名人掌故方面我们沁阳比较厚重,因为沁阳是千年古县,自古以来有很多历史文化名人在这里活动,留下了无数的故事和传说,也留下了无数的宝贵精神财富。

  比如魏华存、李商隐、朱载堉、曹谨等等。关于神农山和炎帝神农的传说故事,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大传说”,都是沉甸甸的文化遗产。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去把他传承好,保护好。

  马坡八卦掌、怀帮黄酒酿造技艺都是很有价值的保护名录。高抬火轿是我们独具特色的民间舞蹈保护项目,更可贵的是,该项目万南村乡亲们有很强的保护意识,这几年大家也经常能看到他们精彩的表演。山王庄和东关的“火龙舞”也很有特色,很有价值。可惜的是,后者没能引起项目单位的重视,技艺濒临失传。为此,我们也十分忧虑。

  今日沁阳:那么下一步我们应该怎样去保护这些先辈们留下来的宝贵遗产?在哪些方面努力?

  张子林:这个问题就是关键所在。保护的最根本的方法是传承,同时只有传承才能更好地保护。现在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不管是国家还是省、市、县,都非常重视传承人的保护与培养,并拨出专门的经费支持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传承活动。

  现在国家又颁布了专门的法律来规范“非遗”保护,我相信这项工作一定会逐渐吸引全社会的关注和参与,会有更多的人加入到保护行列中来,共同守护好我们的精神家园。

  五千年的中华文明蕴藏着浩瀚精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这些遗产,不仅是保护我们的文化,也是保护我们的前世与今生,以及铺垫我们的未来。

 
3上一篇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山阳路56号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3924268
豫ICP备05017631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