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河南日报记者 陈更生 本报记者 徐恒峰
坐在教室里朗朗读书的赵家龙满头是汗,初夏的沁阳山区气温还不算高,他身上还穿着三件衣服呢。赵家龙病了,感冒很厉害,可他不愿放弃上课的机会,他是个要强的孩子,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六一”儿童节来临前夕,记者走进沁阳市山区,想用镜头记录一位具有强烈奋斗精神的代表性儿童,以此来感染更多的人关注山区教育事业,太行山区的两天奔波没能实现预期的设想,在常平乡窑头村小学不期遇到的普通小学生赵家龙,改变了我的初衷,山区孩子所表现出的本真、朴实、自立、坚强的日常生活、学习方式,足够感动记者的镜头,因此,一个默默无闻的山区儿童代表着一代农民后代自然传递的坚强情感,一个普通山区儿童的朴实影像带着真实的历史痕迹,一帧帧出现在我们面前。
赵家龙,今年8岁,有个7岁的妹妹,父亲双目失明,母亲双腿残疾,整个家庭靠年近70岁的奶奶支撑。八年前,那个在风雨飘摇中破败的赵家小屋被市政府“温暖工程”资助建设成如今的三间平房,遮风挡雨的结实房舍曾经慰藉了全家人的心,可这个特殊家庭的生活依然艰难。为了生计,家龙的父亲在城里的盲人按摩院打工,每月挣1000多元。每天,家龙牵着妹妹的手一起上学,照顾妹妹成了他的天然责任,他说他不能生病,生病了妹妹就没人照顾了。那天,感冒的家龙回到家里放下书包就赶紧舀一瓢凉水吃药,家里没有开水。妈妈活动不方便,每天放学回家他就帮妈妈择菜、扫地、洗碗、喂鸡鸭,然后催促妹妹写作业。地里的农活,他会和奶奶一起干。田野里那个劳动的幼小身影曾经感动过不少村民。
当夜幕笼罩山村,伴着蛙虫鸣叫,家龙把残疾的妈妈扶上床休息,自己才能进入梦乡。美好梦醒的早晨,牵着妹妹的小手迎着晨曦走向学校的家龙会幸福地说:“我是这个家里的男子汉!”
这样的山村,像赵家龙这样懂事的孩子还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