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一版)把民生工程培育成山阳区的品牌。
把实事办到百姓心坎上
打造幸福山阳,需要投资力度大、覆盖面广的重点民生项目,同时需要城区基础设施完善、生活环境整治这样的贴心工程。
毕竟,这些看起来不起眼的小事,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就是关乎他们日常生活的大事。
采访中,很多市民对身边的变化有着切身感受。他们说:“这些年是我们得实惠最多、生活最幸福的几年。”
听到这话,该区区委副书记、区长郑秋红的解释是:“承诺的事一定要为百姓办好、办实!”在不同场合,她一再强调:“民生大如天,只有我们去尽力帮助困难群体,全区才能和谐稳定。”
此言非虚。几年间,一场场民生盛宴在该区呈现: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全面实施,中小学生上学“不花钱”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基本实现全覆盖,老百姓看病可以报销了;低收入困难群众住上新房,农村五保老人和孤寡老人安享晚年,贫困重度残疾人基本生活权益得到切实保障……
采访中,记者还有一个真切感受:在该区,实事的办理犹如军令状,办理全程总是政令畅通,办理部门总是齐心协力。因为大家都知道:群众利益无小事!
为推行优质、均衡教育,该区新建了人民中路学校、改扩建了十七中学……目前,该区九年义务教育入学率、毕业率、普及率均达到100%。
为落实农村五保财政供养机制,该区全面建立以财政资金保障为基础、以乡镇敬老院规范化管理为标准的五保供养工作新体系,较好地解决了当前农村五保供养工作中的难题。
为建立以廉租房、南水北调安置房为主要形式的住房保障体系,该区每年都在调整政策降低门槛,扩大百姓受益面,全区已有1350个安置户享受到住房保障体系带来的优惠。
近年来,山阳区始终以“为民实事”的落实为抓手,实现对民生的实时聚焦,以连续每年办理10件实事的速度,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民生无小事”的深刻内涵。
城乡统筹让百姓共享发展成果
一个地区的发展不能简单地表现为几组经济数字,而应该让区域内的百姓尽可能多地从发展中得到实惠。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如何保障被征地农民的生活成为政府考虑的头等大事。在加快安置房建设的同时,该区在被征地农民和进区企业之间打开一扇双赢的大门,想方设法让被征地农民在家门口就业。“从白手起家到小店红火,有山阳区一步步的支持,俺的生活有了奔头……”说起自己的创业经历,集聚区土地征迁户、37岁的上马村村民毋二伟心存感激。
“以前像我这样的条件,能找到这样的工作,连想都不敢想。”面对采访,太行街道宏兴社区保洁员谢爱玲感慨万千。她说,几年前,她和丈夫都下了岗,日常生活仅靠夫妻俩打零工维持,而该区劳动就业保障部门了解情况后,将他们作为零就业家庭纳入援助范围,并很快把他们安排到社区公益岗位上。
在山阳区,为了给广大下岗失业人员、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该区积极发挥传统优势,在商贸、商务、物流等新兴产业上大做文章,以山阳国际商城、摩登市、丹尼斯等商贸旗舰组成的焦南新商圈带动个体私营经济繁星满天。截至目前,该区民营企业总数达到5500家,来自民营经济的税收已占全区税收总额的75%以上;该区在各类企业中的从业人员已有2万多人,人均年收入1万余元。
对此,牛炎平说:“民生是发展的最终目的。山阳区始终把改善民生摆在突出位置,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坚持每年为群众办理至少10件大事、实事,积极改善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等条件,让人民群众充分享受到发展成果。”
仅5年时间,该区就建成了15分钟就医服务圈,许多农村卫生室如今已变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由160余人组成的“健康贴心人”队伍组建,可为百姓提供全方位服务;再就业体系更健全,累计帮扶18461名失业人员再就业。在该区,群众就医难的问题也得到极大改善。据统计,“十一五”期间,该区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有74235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有38268人,参合率达到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