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郭树勋) 今年三夏开始后,人们惊喜地发现,许多机收工作与往年有所不同,而正是这些创新模式加快了我市三夏工作进度。
供需对接创新。我市全面开展农机合作组织与村委会对接活动,创建农机作业超市,通过整村承包作业,充分发挥农机合作组织装备雄厚的优势,开展规模作业、连片作业,提升了集约化生产能力,提高了机车作业效率。
订单作业创新。我市引导农机专业合作社与农户签订作业合同,改变机车盲目流转的局面,在降低亩均村民支出的同时,保证机手收益稳定,实现了合作社和农民共赢。
调配机车创新。针对麦熟时间差和小麦收获机械供需状况,我市各级农机主管部门通过南援北引、东西互助,对机车作业进行统筹安排、科学调配,在全市范围内开展跨区作业,最大限度地提高机车作业效率,同时加大外地收割机的引进力度。
信息引导创新。我市通过手机短信服务平台、网上农机信息服务超市、全天24小时农机服务热线等,及时发布农机作业信息、气象信息、机具调配信息,方便机手了解作业信息,引导机车有序流动。
应急机制创新。根据三夏农机生产特点,市农机部门进一步完善应急机制,制订农机生产机械调度应急方案、应对极端天气状况应急方案,成立应急分队,随时处理三夏生产中的突发性事件。
对接作业创新。我市在小麦主产区大力开展收割机、玉米播种机双机对接作业,在水稻主产区开展收割机、还田机、旋耕机三机对接作业,实现机收、还田、机播同步作业,提高了机车作业效率。沁阳市惠民农机专业合作社还实行生产资料田间送、机收机播一条龙的作业模式,并推广到我市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