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新闻纵深·金融之窗 上一版3  4下一版
城乡统筹发展先行区的魅力
开展员工行为集中排查活动
获“群众满意基层站所”称号
图片新闻
郭满堂:真情服务为客户
杨辉:细微之处见精神
图片新闻
强化管理树形象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下一期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1年6月2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内容提示 焦作新区的定位之一是全市城乡统筹发展的先行区。对此,新区积极破解在城市化进程中的难题,通过解决失地农民就业和农民养老问题,改善农民居住条件,加快城市化进程,取得了较好效果。
城乡统筹发展先行区的魅力
——焦作新区破解城市化难题探秘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焦作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本报记者 郭树勋 本报通讯员 刘 昆

  焦作新区文苑街道和屯村的申宏刚,每天早上准时走进离家不远的厦工机械上班,换上干净的工作服,戴上鲜艳的安全帽,在加工车间,开始一天的焊接工作。经他焊接的机械零件,完好率达99%,每月工资2000元。他过去是种地的,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他说他感觉“无论是在经济收入上,还是在工作环境上,自己和城里人没什么两样”。

  记者走进新区李万街道北李万村,村里高楼林立,街道宽阔,游园雅致。该村干部李生财说,村里大部分村民在该区万鑫商城拥有门面房,经营生意当老板,年人均收入6000元,生活一点儿也不比城里人差。

  “新区农民是建设新区的财富,只有树立了这个理念才能积极去挖掘财富、利用财富,拆除‘城乡篱笆墙’,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加快城市化进程。”记者在新区采访,这样的理念已深深扎根于新区干部的脑海中。

  破解就业难题

  现在,新区初步形成了机械加工、高新电子、物流储运、食品加工等产业模块,以蒙牛乳业、厦工机械、中轴德汇为代表的大中型企业群已经形成,进区中小科技企业有180多家。面对日益崛起的产业模块,如何实现农民与这些产业模块对接,成为该区工业反哺农业带动农民致富的重要课题。让农民成为技术工人、成为产业模块的一员,也很快成为该区的破题之举。

  农民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改变地位的唯一办法是提高其就业水平。新区针对农民的特点,探索出了多元化培训模式。一是建立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定点机构——新区人力资源开发管理中心,依托中心对农民进行培训。二是委托区外培训机构开展培训。三是与具备自主培训能力的区内企业合作开展培训。在培训形式选择方面,新区既有根据具体企业用工需求开展的订单式培训和根据农民就业意愿及市场需求开展的就业前培训,还有对就业期间农民的技能提升培训。在培训财力支持方面,新区每年安排专项资金作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经费,而具体承办培训的区人力资源开发管理中心对农民培训则实行零收费。在培训后就业方面,新区搭建农民就业桥梁,形成了“信息发布——报名登记——人员筛选——岗前培训——签订合同——上岗就业”规范化的一条龙职业介绍服务程序,实现了农民自由分散的择业方式向政府有组织地引导促进就业方式的转变。据悉,该区目前有三分之二的农民已经成为掌握一种技术以上的产业工人。

  6月18日一大早,农民张荣荣就来到她在万鑫商城的仓房,带领6名员工开始组织货源,给市区酒店、饭店、超市送冷冻食品。她是北李万村的村民。如今,她可是地地道道的“农民老板”。

  说到“农民老板”,还要从新区注重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农民就业岗位谈起。新区鼓励农民从事商贸业和餐饮服务业,建成了占地150亩的万鑫商城和占地100亩的市蔬菜批发市场,为农民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提供空间和条件。目前,两个商业场所市场繁荣,可容纳2000余名农民在这里进行商品批发、加工、仓储、运输等。

  破解养老问题

  家住大北张村的王小西高兴地对记者说,她活了60多岁,做梦也没有想到如今每月能够按时领到200多元的养老保险金。新区像她这样按月领取养老保险金的农民有近700人。

  农村养老问题长期以来都是个难题,而这又是城市化的一个重要标志。新区在努力将农民纳入城镇就业体系的同时,积极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在全省率先推行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接轨的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凡土地被征用村18周岁以上人员以行政村为单位,选择统一标准,实行全员参保。养老保障基金新区负担1%,村集体负担11%,个人负担8%;缴费基数为上年度全市职工平均工资的60%或100%;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两部分组成。村民到达养老年龄时,根据缴费年限和标准领取相应数额的养老金。截至今年上半年,新区核心区——高新区的所有村农民参加了保险,初步实现了老有所养。目前,这一农民养老保障制度已经在全国各地推广。

  为扩大农民养老范围,新区积极引导各村出台为老年人分忧的举措。芦堡、北李万等村专门为老年人提供了每月50元到60元的补助金;一些村主动建立老年人帮助金,及时解决老年人生活中遇到的难题。同时,新区建立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区农民参合率达96.8%;改革完善了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制度,把城镇职工失业保险制度引入乡村,一个个具有创新意识的举措,解除了转型农民的后顾之忧,加快了城镇一体化建设步伐。

  老有所养是失地农民晚年生活的重要保障。新区在实施农民养老保障制度较好地解决群众养老问题的同时,对失地农民实行全员养老补贴,以行政村为单位,对60周岁以上符合条件人员实行全员补贴,所需资金由区财政负责筹集,补贴标准本着失地越多补贴越高的原则,各行政村按失地比例确定。养老补贴共设11个档次,每档递增25元。如最低档次,即村失地比例5%以下(不含5%),按每人每月70元发放养老补贴;最高档次,即村失地比例95%~100%,按每人每月320元发放养老补贴。据悉,一些老人一个月可以领取700多元养老补贴。

  破解住房难题

  在城市化推进过程中,居住条件改善最为关键。近年来,新区对此进行了有益探索,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好效果。

  居住保障是失地农民乐业之基。建设新型民居既是城市化发展的需要,也是集约利用土地的需要。新区在学习外地经验的基础上,启动了居住项目集中建设工作。

  建设多层、高层。建设多层、高层既符合城市化发展需要,又可以节约大量土地。在充分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新区规划的4个安置小区,均以多层、高层为主体。如永兴屯安置小区共建5栋高层楼,分别是12~15层,搬迁后能节约土地250亩;秦屯村安置小区一期工程计划建设高层5栋、多层6栋,搬迁后能节约土地300亩;杨庄村小区居民楼全部设计为小高层,最高为17层,最低为12层,搬迁后能节约土地近300亩。

  鼓励拆村并点。为促进新建小区人口集聚,实现公共基础设施投资效益最大化,加快第三产业发展,新区积极鼓励村庄合并,对两个以上村庄进行合并建设的,管委会对其道路、水、电、垃圾处理等生活配套设施建设予以补贴;涉及异地村的土地使用问题,由管委会协调,通过置换土地、支付征地补偿费用等办法解决。如永兴屯、和屯村两村合并,秦屯村、庚作村两村合并,分别规划建设了配套设施完善的新安置小区,不仅节约了800多亩土地,而且极大地提高了群众的居住标准。

  发挥村两委会主体作用。新区管委会负责规划、设计等技术层面的宏观工作,抓“大”放“小”,不具体参与建设。具体组织实施由村两委会负责,在村两委会主导下进行,如项目招标、施工队伍选择、户型设置、安置面积、房屋价格、分房方案等完全尊重群众意愿,充分发挥村民自治的作用。

  多渠道筹措资金。一是由银行先期给予贷款,待旧村拆迁后,将节约的土地拍卖所得用于偿还银行贷款。二是通过减免行政事业性收费、返还土地出让金、资金补助等办法,对居住项目予以充分支持,最大程度让利于民。如居住安置用地按出让方式办理土地手续;建设中本级财政收取的一切费用予以减免;占用农用地的,办理转用和征收涉及的费用给予补助;老村土地按规划用途供应后,净收益部分的10%支付给村集体等。

  新区城市化的启示

  启示一:政府在农民就业中起着关键作用。

  在农民就业过程中,政府起着关键作用。新区出台了“两个一分地”政策,即在村集体土地的处置过程中,以“人均一分地作为生产性用地,人均一分地作为生活性用地”的办法作为失地农民的安置途径。如何利用好人均一分的生产性用地?新区引导群众摒弃单纯依靠租赁土地获取收益的传统思想和保守做法,将土地资源变为资本,以土地参股,走股份制经营的市场化道路。同时,在政府主导下,实行以土地补偿款建项目促就业,改变以往将土地补偿款一次性均分给群众的传统做法,使土地补偿款转化为生产性项目、营利性项目,将土地补偿款资本化,不仅增加了失地农民的工资性收入,也增加了他们的资产性收入。如北李万村与河南理工大学合作,利用2100余万元征地补偿款,在河南理工大学校园建设了3栋学生公寓楼和1座学生食堂,每年从中收益160万元,不仅解决了50余名村民的就业问题,而且增加了村民的资产性收入。

  为鼓励企业接受农民就业,新区以资金补贴促就业,鼓励辖区用人单位和企业招用辖区农村劳动力,对招用辖区农村劳动力实行社会保险补贴,资金由区财政负担。补贴标准根据用人单位招用人员所在村上年度失地比例确定,将失地比例分为70%以上、40%~70%、10%~40%、10%以下四个标准,分别补贴180元、150元、120元、90元的社会保险。此办法极大地调动了用人单位招用辖区农村劳动力的积极性,解决了辖区1300余名农民的就业问题。

  启示二:必须坚持一个蓝图绘到底的原则。

  城市化必须坚持规划先行的原则。规划是科学发展和依法行政的基础和重要依据。新区在制订规划时,注重系统性,将村庄合并、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和区域城乡空间布局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发展规划通盘考虑,一次规划到位;强调严肃性,项目规划出台前必须获得三分之二以上村民的认可,出台后狠抓规划落实和监管,保证执行不走样、无偏差;突出超前性,按照未来城市发展需要,打破农村旧有居住习惯,建设多层、高层住宅;体现集约性,打破现有村庄格局,将地域相近村庄进行合并,最大程度地实现了土地集约利用、新村建设与新城区建设的有机融合,尤其是在产业发展中,必须规划好。令人可喜的是,新区战略发展规划已经通过,这为新区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启示三:城市化过程中必须坚持将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

  实践证明,涉及“三农”的任何一项改革,如果不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就会寸步难行。新区在推进城市化过程中,不以牺牲群众利益为代价,让群众最大程度地享受新区的发展成果,实现由农民变城市居民、由农村经济变城市经济、由农村集体管理模式向社区管理模式转变。在就业、居住、养老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方面,处处为群众着想,处处让利于民,赢得了群众支持和拥护,有力地推动了城市化发展进程。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山阳路56号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3924268
豫ICP备05017631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