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阳发展很快,变化很大,很有实力。”
“班子奋进,社会和谐。”
——卢展工
智慧沁阳
●淡化指标,注重手段 “要善于研究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不能光看结果,更加重视过程,手段只要科学到位,目标一定会实现!”
●预期理论 “只要未来是可以预期的,只要这个预期是合乎客观逻辑的,那么未来的一切都可以拿来为现在所用。”
●母鸡理论 “企业好比母鸡,冬天来了就得把母鸡养好,千万别把它冻着、饿着,只有帮助它度过冬天,开春照样生蛋,创造价值。”
●小麦精神 “企业要抓住机遇大上项目。冬天的时候,其他作物都已枯萎萧条,唯有小麦不畏严寒,努力把根扎得更深,吸收养分,备足能量。等到满眼春风时,生长最旺盛的是它,收获最早的也是它。”
●沁阳工作法 “五加二、白加黑、晴加雨,连做梦都在工作,这就是沁阳跨越发展的最佳注解和有力保证!”
●“只要符合科学发展观,别人不敢、不愿、不想干的事,我们就是敢啃硬骨头,就是敢先试先行。”
前 言
2011年,在1月份单月财政收入首次超亿元的基调中,沁阳市的“十二五”发展大幕铿然开启。
五个月来,财政收入以每月超亿元的速度递增的强音,与该市社会事业蓬勃发展、民生不断改善的精彩音符会聚成一个中部县域科学发展的雄浑交响乐。
回望“十一五”,沁阳市的综合经济实力由“十五”末的全省第十位跃居全省第四位,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呈现几何级数增长。2010年12月,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卢展工视察之后,给予沁阳“发展很快,变化很大,很有实力”、“班子奋进,社会和谐”的评价。
2011年5月27日,省委政研室组织全省18个地市和省直单位政研系统的50余名政研精英在沁阳召开县域经济研讨会。两天的参观考察和研讨,这些从事经济社会发展研究工作的资深专家,省委、省辖市委的智囊和高参们将目光聚焦到了沁阳。这是今年到沁阳调研的80余批次省内外参观考察团之一。
而此前,省委政研室曾在两年时间内三次到该市调研,就其“资本活市”战略实施、工业项目建设、落实“三具两基一抓手”等工作进行研究,总结出“科学引领、求实创新、埋头苦干、勇争一流”的沁阳精神。
秉持科学发展理念的沁阳人,确立了“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三产多元化、城乡一体化”的“四化”发展目标,寻找到了破解发展瓶颈的“项目带动、资本活市、人才兴沁、环境赢商”的“四大战略”,发展活力持续增强。
在“一柱擎天”的铝电产业被压缩导致的县域经济低迷徘徊的阵痛中,沁阳人下定了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决心。
资源相对缺乏,沁阳人不怕,其树立的“大资源观”打破了行政区域障碍。沁阳结合自身产业发展特点,将周边300公里范围内的资源拿来为其所用,创造了“沁晋之好”的佳话。
资金十分短缺,沁阳人不怕,其充分发挥搞活资本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乘数效应”,集聚了无形的钱、外来的钱、未来的钱、市场的钱为其所用,融资金额超过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市新增贷款总和三倍的奇迹。
研究谋划,重整旗鼓,“八大产业”蓝图豪迈绘就。新能源、电动车及动力电池、现代化工、铝及铝深加工、造纸装备及造纸、复合材料、光电信息、新材料等为重点的产业支撑起了该市新型工业体系。
跻身全省十强的沁北产业集聚区和着力发展高新科技的沁南产业集聚区形同“两翼”,成为助力沁阳起飞的引擎。
发展成果全民共享。史无前例的“六路一中心”建设让城市面貌焕然一新,49万沁阳人民感受了人居环境优化的舒心。
如今,重点推进的“八路一园一中心”又给沁阳人编织了一个“人在画中,功能齐全”的梦境。家门口就业,收入节节长;新农合、新农保,保障处处存。文化广场心气顺,干部下访解疑难,一村一警保平安,学有所教,劳有所得,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沁阳人重获自信,找回幸福。
沁阳正奋力走在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最前列。
科学引领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结合沁阳实际,该市确立了“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三产多元化、城乡一体化”的“四化”发展目标,努力探索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科学发展之路。
改进领导方式方法才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因此,该市在发展中逐步强化三种意识:强化发展意识,确保加快发展、持续发展;强化市场意识,用客观规律指导发展;强化民生意识,将发展成果惠及人民群众。强化了“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
沁阳市注重研究经济发展规律,善于用市场的手段引导、协调、解决经济发展中的各种问题,力求实现“支柱产业由单点支撑向多点支撑转变,产业结构由工业独大向以工业为主导的三次产业协调发展转变,经济社会由只重经济增长向经济、民生、社会事业全面发展转变”。
【新型工业化】……………………
目前,沁阳市新型工业体系初具规模。工业经济已经由“十五”末铝电产业“一柱擎天”发展为以新能源、化工、电动车及动力电池、铝及铝深加工、复合材料、造纸装备及造纸、光电信息、新材料等产业为重点的“多点支撑”。该市被命名为中国耐蚀产品研制示范第一市、全国造纸机械之乡,造纸机械产业被确定为全省重点扶持的八大装备制造业集群之一。
【农业现代化】……………………
2010年,沁阳市粮食总产达到32.9万吨,较“十五”末增产5.1万吨,被纳入国家粮食战略工程河南核心区中的高产巩固区;农机合作社达到75家,玉米机收率达到85.4%,成功创建全国农机平安示范市;在敲响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拍卖第一槌后,土地流转面积5万亩;培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283家,辐射带动农户近6万户。
【三产多元化】……………………
神农山成功创建国家AAAAA级景区,该市被授予国家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最佳休闲旅游城市等称号。率先在全省完成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编制工作,“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走在全省前列,家电下乡产品户均销售比例居焦作首位。炭运输物流业快速发展,年中转量达到2500万吨。力争用三年左右时间,使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超过30%。
【城乡一体化】…………………
“六路一中心”基本建成,农村公路实现了“组组通”,在焦作市率先实现村村通自来水,成功创建全省首家A类新农村电气化市。今年,该市进一步作出了“八路一园一中心”建设规划,目前,沁南新区规划正在加紧编制。城市水系规划扎实推进,沁河生态治理工程规划设计已经报省黄委会审批。对城际铁路、城市供热等项目进行谋划、对接。
埋头苦干
沁阳市以“公平、公正、择优”原则选用干部,打造了一支有勇有谋、有思路会运作的新型领导干部团队。实行市五大班子联席会议评议县级干部制度、半年工作考核制度,设立“工作创新奖”、“单项工作重大突破奖”,下达“双五千万”工作任务等,建立起一套科学有效的工作机制。
在沁阳,每个干部都有任务、有压力。该市每位市级领导干部都有牵头分包的产业,十大产业组都有专门的工作机构、专门的办公经费、专门的工作人员,用以集中精力研究政策、谋划项目、招商引资、搞好服务。
乡镇、市直单位等实行“二分之一工作法”,即党政一把手留一名主持日常工作,另一名要外出招商引资,运作项目。
当地干部以“五加二、白加黑、晴加雨”为要求,接受任务不讲条件,完成任务力求圆满,全市上下形成了浓厚的干事创业氛围。
求实创新
沁阳重点实施了“项目带动、资本活市、人才兴沁、环境赢商”四大战略,用以破解经济社会发展中项目、资金、人才等的瓶颈制约。
通过谋划运作招大引强,目前该市成功引进河南神火、中国昊华、浙江超威、广东兴发、晋煤集团、中电投等一批全国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
充分发挥资本的乘数效应,2009年以来全市融资总额突破90亿元,是建国以来全市新增贷款总和的3倍。
以“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柔性引智”,该市引进2名院士、10余名留学生、150余名专家等高层次人才。
全力创造客商最满意的环境,该市先后荣获全省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十佳市、全省最佳投资城市、中原最具投资价值县市等称号。
特别是“无中生有”的“大资源”观念和“放眼未来、利用预期”的理念,为该市成功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的企业集团,并发挥财政资金的最大效益,推动了城市大发展、民生大改善。
【项目带动】……………………
五年来,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招商引资项目达到392个,引进市外资金216亿元,连年位居焦作第一,被确定为全省首批对外开放重点市。今年1~5月份,该市项目建设中投资在10亿元以上项目13个、5亿元以上项目16个、1亿元以上项目48个,其中列入河南省重点项目15个、焦作市重点项目44个。
【资本活市】……………………
目前,该市成功为企融资突破90亿元,吸引14家市外银行来沁开办业务,焦作市商业银行在沁设立支行,村镇银行签约入驻,中原证券、平安保险在沁挂牌营业,安瑞高材、德海源诚成功挂牌交易,实现了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零的突破。目前,永威、思可达上市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另有30余家企业被确定为省、市上市后备企业,成为焦作上市后备企业最多的县市。
【环境赢商】……………………
该市立足“全省最优、全国领先”的目标,努力打造最善待企业的城市,成功引进中国昊华、晋煤集团、广东兴发、山西煤运、中电投、河南建业、东方金典7个国内500强企业或行业龙头先后到沁投资兴业,该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99家,年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达到118家,防火装饰板产量位居亚洲第一,电动车蓄电池、轮毂产量位居全国第一。
【人才兴沁】……………………
沁阳研究制订“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专项人才规划,设立500万元科技专项基金、100万元人才奖励基金,重视人才、重用人才。目前,该市成功为企业和地方引进人才1073人,其中院士2名、硕士及以上学历65人、留学生10余人、专家150余人。
勇争一流
“十一五”期间,沁阳曾荣膺“中国最具区域带动力中小城市百强”、“中原最具投资价值县市”、“河南省最佳投资城市”、“全省首批对外开放重点市”、“中国金融生态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最佳休闲旅游城市”、“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市”、“省级园林城市”、“省级卫生城市”、“河南省十大文化强县”等称号。
“十二五”开局之年,沁阳市制定的发展目标显示,至“十二五”末,该市经济实现“五突破、一高于、一率先”的目标,即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2%,突破600亿元;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4%,突破40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5%,突破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6%,突破1.6万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3%,五年累计投资突破1500亿元;主要人均经济指标高于中部地区和全国平均水平,率先达到沿海发达地区平均水平。
本版图文均由沁阳市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