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焦作新闻/综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图片新闻
确保林邓线主干线8月底贯通
全市中等职业学校技能大赛开赛
强化责任 扎实做好防汛工作
焦作净影寺:国画发源地
惊心动魄100分钟
提升机动车维修人员服务水平
沁阳发放廉租住房补贴993400元
多措并举筑牢廉洁从政防线
三项举措优化经济发展环境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1年6月2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焦作净影寺:国画发源地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焦作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在中国画的形成和发展史上,荆浩的贡献绝对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荆浩在中国绘画史上的杰出地位是由两方面决定的:从艺术思想来看,他是唐以前山水画理论的集大成者,又是水墨山水画理论的开创者;从艺术创作来看,他是北方山水画派的创始人。

  荆浩长期隐居在太行洪谷之中,在洪谷中结庐隐居,耕种自娱,写生作画,最后创立了北方山水画派,而北方山水画派就是中国水墨山水画的起跑线。而荆浩真正的隐居地,则是河南省焦作市北部太行山中的净影峡谷。

  荆浩是怀庆府济源县人,离净影峡谷的直线距离不足五十公里。当年荆浩原本是在开封的双林禅院画壁画的,可不幸的是,黄巢起义爆发了,中原陷入一片混乱之中,到处是战场,到处在杀人,于是荆浩萌生了到深山之中躲避战乱的想法。可是,究竟到哪里去隐居避难呢,荆浩的脑海中浮现出家乡北部的太行山,想起了太行山中一座古朴幽静的寺院——净影寺。由于长期居住在双林禅院中,此时的荆浩已经对佛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他也相信,佛祖是能够保佑自己的,而此时太行山中的净影寺正是晋、豫两省影响最大的寺院,且寺院处在大山深处,一般的乱军是不会到那里去的。

  于是,荆浩离开了黄河南岸的开封府,唤舟渡河之后,即在太行山中流浪、跋涉、观景、采风,经过许多艰辛,他来到了太行深处的净影寺。

  荆浩陶醉在这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地方,每天手拿笔墨纸砚,身背画夹画板,在峰巅峡谷之间穿梭观摩,常常被奇石怪峰、高山瀑布、石缝涌泉、崖畔溶洞所吸引,所打动。灵感来临之际,他便对景描摹,写生作画,一气呵成,佳作连连。

  荆浩曾经在他的《笔法记》中记载了在太行洪谷(净影峡谷)之中写生的情形:太行山洪谷深处,风景引人入胜,古松挂岸盘溪,山崖披苔裂石。他兴奋惊异,忍不住每日携带纸笔,置身其中,尽情地描摹写生,达到“凡数万本,方如其真”。可见荆浩对大自然的感情和师法造化的态度。

  荆浩沉醉在这方山水里,他的绘画技艺突飞猛进,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境界。与此同时,他和青莲寺住持大愚禅师的关系也更加密切。不过,两个人的交往更多是精神层面的交往,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神往。在后来的史书里,曾经记述了这样一件有趣的事:荆浩的好友大愚,是唐末五代时期青莲寺僧人,一天,他向荆浩乞画,就给荆浩写了一首《乞荆浩画》的诗,诗中写道:“六幅故牢健,知君恣笔踪。不求千涧水,止要两株松。树下留盘石,天边纵远峰。近岩幽湿处,惟藉墨烟浓。”

  大愚向荆浩讨画,不亲自登门,也不派人索要,可见两人交往的恬淡与高雅,是实实在在的君子之交,又是相互倾慕的学问之交。这样的求画方式既新奇又有情趣,本身就是一段佳话。况且,大愚与荆浩早已结为方外知友,请荆浩为他作一幅画,是再普通不过的事。而不普通的是,这项请求以一首五言律诗的形式提出来。更不普通的是,这首诗写得层次分明,生动活泼,充满了山水画的意境和情趣。可以说,大愚是真正的高人,是真正的懂画之人,甚至可以说,这首诗里说的话,不仅是在和荆浩交流绘画,甚至是在教荆浩作画。这才是真正的知己,真正的好朋友啊!

  荆浩看到大愚的诗文,会心地笑了。来而不往非礼也,荆浩当然明白这位佛界高僧的意思,他是在肯定自己近来对绘画的理论探索,同时也是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至于求画,那是在检验自己到底是否真正进入了得心应手的新境界。于是,荆浩不仅认真地按照大愚的要求绘制了一幅形神兼备的山水精品,而且也随画回赠一首诗。为了使两人的交往更具情趣,荆浩的诗也按照大愚诗的格式和韵律写成。赠诗也是五言绝句,标题为《画山水图答大愚》,诗中写道:“恣意纵横扫,峰峦次第成。笔尖寒树瘦,墨淡野云轻。岩石喷泉窄,山根到水平。禅房时一展,兼称苦空情。”

  荆浩从小博通经史,能诗善文。写诗对他来说当然是手到擒来的事情。不过,在这首诗中,除了表达他对新的中国山水画技法的感悟和阐述以外,还表达了他当时相当复杂的心情。很显然,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比较清楚地看出,他除了对自己这幅水墨淋漓的山水作品相当满意以外,还隐隐地抒发了他退隐后的心境——“苦空情”。这正是他厌恶乱世寄情山水的真实情怀。

  两个人互赠互答的两首诗,意境深远,情趣盎然,既反映了两个人不同寻常的僧俗关系,又寄托了二人对中国山水画的一片痴情。二人的唱酬响应,实质上是对中国画技法的交流和探讨,是一段熠熠闪光的千古佳话,在中国的诗坛和画坛都是不可多得的千古传奇。

  有了对绘画的痴迷,有了对山水的感情,有了和大愚禅师的深情厚谊,荆浩实在不愿离开这个神仙境地一般的天然画廊,于是便长期居住在净影寺,在写生绘画的同时,也帮寺院画一些壁画。当时,净影寺的寺务归青莲寺管理,日常生活用品全部由青莲寺提供。两寺相距10多公里,山路陡峭狭窄,僧徒们运送物品异常艰辛。一向追求自我修养的荆浩不忍心坐享其成,决意自食其力,减轻寺庙负担,于是在山间开荒种地,自给自足。荆浩自己曾经对此有所记载,并且认为在洪谷隐居的时日是自己一生中最值得纪念的时期。

  荆浩寄居净影寺期间,很注重与僧人和睦相处。对普通僧人谦虚恭敬,礼貌相待,深得僧人欢心。青莲寺方丈来宝岩寺讲经时,也乐于同荆浩讨论经文,切磋绘画。就这样,荆浩白天穿山越谷作画,夜间研习画论,间或也到附近的寺庙里临摹神像,或者为净影禅寺创作壁画。随着日积月累,荆浩的绘画技艺突飞猛进,终于成为我国古代水墨山水画发展史上划时代的承前启后的一代宗师。 (原载6月11日《参考消息》)

 
3上一篇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山阳路56号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3924268
豫ICP备05017631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