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招商新理念,融资有新招,新政引人才,新法破瓶颈,我市充分调动全市各级各部门注重创新、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积极性,注重发挥创新典型经验的示范带动作用。在沁阳,创新创出了新天地。
“创新是民族发展的灵魂。在统筹县域经济发展的同时,抓好创新就是推进科学发展的有力支点。在工作实践中,我们坚持解放思想,敢于尝试,注重手段,勇于创新,积极主动发现问题,真抓实干解决问题,用创新的方式方法破解发展瓶颈,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推动沁阳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地发展。”市委书记陈敬如说。
近年来,我市每年都要进行一次创新奖评比,凡对传统工作改进创新,在党建、班子建设、行政管理、项目建设、招商引资、人才引进以及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进行的创新性工作,并具有较大示范效应和推广意义的创新成果,均可参评。获奖单位将会受到市委、市政府的表彰和奖励,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全市上下勇于创新、敢于尝试的积极主动性。
创新,新在发展理念。我市创造性树立了“无中生有”的“大资源”观念,打破行政区域障碍,微观上将周边300公里范围内的资源拿来“为我所用”,宏观上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配置资源、谋划项目。沁阳没有硅,依托洛阳的硅产业,太阳能光伏产业“无中生有”,快速发展;没有铅,发挥毗邻济源铅业基地的优势,催生了电动车及动力电池产业;没有煤,利用紧临煤海山西的优势,成功引进山西晋煤集团、煤运集团、兰花集团三家企业来沁投资发展,总投资46亿元,创造了“沁晋之好”的佳话。在此基础上,积极发展煤电铝一体化,建设了16万吨电解铝、10万吨高精铝板带、10万吨高档铝型材、200万平方米铝合金幕墙门窗等项目,此外由中国电力投资集团一期投资80亿元的2×100万千瓦发电机组项目也落户我市。
资金、土地、人才等瓶颈在“创新”中迎刃而解。我市创新资本运作方法,开展“资本活市”战略,大力开展“招行引资”工作,建立融资需求数据库,搭建银企对接平台。2010年,我市共引进12家市外金融单位来沁开办业务,共投放贷款23.12亿元,较2009年新增11.83亿元。焦作商行首家县(市)级支行及沁阳江南村镇银行正式营业。思可达、永威等公司有望实现上市。深入挖潜,化解项目用地难矛盾。利用太行山前30平方公里山坡,加快建设沁北产业集聚区,共节省项目用地8000多亩。通过拆村并点、治理空心村等办法,置换建设用地。沁园办事处的袁屯村原由三个自然村组成,经过拆迁并村、建设新村,整理出土地158亩,为招商引资解决了土地问题。同时,我市要求进驻沁北产业集聚区的项目,投资强度必须达到233万元/亩,对投资在1亿元以下的项目不再单独供地;对规模小的产业关联项目,统一入驻标准化厂房。
我市出台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生活补贴、安家补助等优惠政策,引进50余名优秀研究生落户沁阳;组织重点企业到高校举办招聘会,深入开展“百企进高校”活动;以全市13家国家、省、市级技术中心为平台,柔性引进行业领军人才。德海源诚国家级矿物加工技术研究中心聘请中科院院士余永福担任首席技术顾问,创新了我市的用人机制。
创新发展模式,合理利用预期。只要未来是可以预期的,只要这个预期是符合客观逻辑的,一切未来的资源都可以为现在所用。2010年,我市采用BT等多种建设方式,投资5亿元,完成了“六路一中心”项目建设。2011年又开始“八路一中心”项目。2010年底,全市通过BT投资模式实施饮水安全项目的89个村街全部通上了自来水,在焦作市及全省县(市)中率先实现了农村村村通自来水。
科技创新提升竞争力,助推产业上档升级。对传统产业不断改进,产品种类由“十五”时期的200多种发展到1800多个品种,我市获得中国耐蚀产品研制示范第一市称号,被中国轻工机械协会命名为“中国造纸机械之乡”。太阳能光伏产业思可达公司参与了行业国家标准起草工作。
2010年,我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35亿元,各项主要经济指标位居全省前列。
(马志红 赵 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