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仕智
6月,收获的时节。
今年的三夏,对怀川人来说,极不平凡。
在这个收获的季节里,我市小麦高产创建连创5项全国纪录,几乎涵盖了小面积超高产攻关、中等面积和大面积高产创建等多个层次。
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对温县20万亩高产示范田实地测产认定,平均亩产达609.7公斤,创全国纪录。
省粮食高产创建验收组9位小麦专家对我市小麦高产创建进行了实地测产验收认定:修武县郇封镇6.5万亩连片示范方单产671.6公斤;周庄乡孟村120亩超高产攻关田单产751.5公斤;孟州市13.2万亩集中连片小麦高产示范区单产659.5公斤;城伯镇子昌村510亩小麦超高产攻关田单产728.9公斤;分别创5万亩以上连片、百亩连片、10万亩以上连片、500亩以上连片小麦单产的全国纪录。
这样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我市在去冬今春连续4个月无有效降水、在经历了50年一遇的特大干旱后,夺取的丰收。
农业部小麦专家组副组长、国家小麦工程技术中心主任郭天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焦作市的小麦高产创建,大旱之年连创多项全国纪录,来之不易。这是焦作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农业部门组织得力、管理科学、措施到位换来的结果。焦作小麦高产创建为全国提供了样板,其经验可在河南省乃至全国进行推广。”
今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也是我市小麦高产创建力度最大的一年,最大的特点是整建制推进、高产创建面积大幅增加。被农业部列为整建制推进的重点示范县市有温县和孟州市。温县小麦高产创建示范区涵盖4个乡镇20万亩,孟州市在小麦生产优势区域,建设了包括5个乡镇13.2万亩小麦高产创建示范区。修武县郇封镇是农业部确定的整乡推进重点示范乡,该乡建设了6.5万亩小麦高产创建示范区。今年,各县市区另外建设万亩示范片32个,建设超高产攻关田59个,全市共建设高产创建示范田77.64万亩,较去年增加37万亩,小麦高产创建规模之大前所未有。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小麦高产创建工作,除强化领导、健全组织、制订方案外,还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小麦高产创建活动开展的好政策。去年,我市采取差价购种补贴方式,组织实施了276.4万亩小麦良种补贴项目,实现了“整村推进、集中连片、一村一品、统一供种”,为麦播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政府领导、部门组织、企业牵头、农户参与、科技支撑、财政支持,为我市小麦高产创建提供了保证。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主要经验是“三个整合”。
整合营销资源,选定高产创建主体。我市充分发挥小麦种子产业化经营的优势,选定25家种子企业作为高产创建主体,每家种子企业在自己的制种基地确定1~2个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实行统一供种、统一管理指导、统一防治病虫害、统一去杂去劣、统一收割回收。
整合项目资源,全面提高示范田建设标准。我市结合各县市区农业项目争取情况,合理布局,在高产创建示范片集中实施标准良田项目、测土配方施肥项目、良种推广补贴项目等,有效提高了示范片建设水平。
整合农业资金,大力支持高产创建活动。我市除设立市财政粮食高产创建专项资金外,农业部门还把小麦种子产业化资金、小麦良种繁育基地建设资金等集中向高产创建活动倾斜,有效提高了社会各方面参与创建活动的积极性,促进了创建活动的顺利实施。
科技引领是我市高产创建活动成功的“法宝”。我市在高产创建活动中,积极组织农业技术骨干,全面开展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示范、推广、普及等各项工作,为小麦高产创建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支持。
在技术服务上,我市抽调农业科技人员组成6个高产创建技术专家组,重点推广示范高产优质新品种、宣传普及集成技术、组织开展科学应变管理,做到了“技术人员到户,技术要领到人,技术措施到田”;组织全市农业技术人员,积极参与全省“万名科技人员包万村服务粮食生产科技行动计划”,下乡承包指导小麦生产,全力为粮食生产提供技术保障;采取举办各类培训班和专题技术讲座的形式,集中培训农民,并印发技术明白卡,方便农民随时学习参考。
在品种应用上,我市继续坚持以半冬性品种为主、以高产优质品种为主的“两为主”原则,万亩示范片和千亩示范方重点选用豫麦49-198 、郑麦366、豫农949、矮抗58、周麦16、周麦18等优良品种;高产攻关田重点选用周麦22、矮抗58新系、焦麦268、焦麦368等新品种(系)。
在集成技术推广上,我市大力普及秸秆还田、配方施肥,超常量施用磷酸二氢钾、深耕细耙、精细整地、节水灌溉、土壤处理、种子包衣、化学除草等实用技术。
在应变管理上,我市针对不同生长阶段开展分类指导,尤其是在小麦起身拔节、返青、孕穗、扬花、灌浆等关键时期加大肥水管理力度,取得了明显的效果;针对不同生育期病虫害发生情况,及时组织技术人员深入田间调查研究,出台具体的病虫害防治意见,确定了“早控预防为主,应急防治为辅”的原则,指导农民科学防治,降低了病虫基数,为病虫害防治争取了主动。
大旱之年夺高产,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上下同心“一盘棋”。
今年2月中旬,针对麦播以来不断严重的旱情,我市各级各部门迅速行动,积极采取措施,在全市掀起了以抗旱为主的麦田管理新潮。各级领导分片包干,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市、县两级主管领导深入基层,深入一线,督促指导,帮助解决抗旱用水、用电、用油、机具等实际困难和问题。水利部门积极调配水源,农机、电力等部门积极为农民解决灌溉设备、农电设施维护等问题,各级各部门全力投入抗旱工作,缓解了旱情。
市农业局针对旱情和麦田管理现状,组织市、县、乡三级农业科技人员518人,分包全市1780个行政村,实行科技承包责任制,全面开展粮食生产科技服务工作,指导农民根据苗情长势、土壤墒情和肥力状况,因地因苗浇水施肥。市财政局、市农业局紧急下达农业生产救灾资金1902万元,用于小麦抗旱浇水所需农业生产资料补助。市、县两级农业部门还组织60个技术指导组,深入田间地头,开展麦田管理技术指导和技术帮扶,累计下发抗旱技术明白纸39万张,培训农民27.9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