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天,王大妈天不亮就起来把自己从头到脚收拾了个妥妥当当,还特意擦了平时不用的雪花膏,穿了平日不穿的黑皮鞋。老伴儿骑人力三轮把王大妈送到了进城的3路公交车上。其实村离车站半里地,这短短的半里,搁平时,王大妈一路小跑自己都去了。但今天不一样,与王大妈一起要上车进城的,还有满满一大编织袋王大妈自种的蔬菜。
春天来了,菠菜蒜苗儿晒着太阳,特别是喝足了水的,绿油油地卯着劲儿长,一天一个样儿。王大妈勤快,干啥活都舍掏力,别人家菜地10天浇一次,王大妈隔天就要去浇。
王大妈不小气,她种的菜,街坊邻里都吃过,王大妈乐呵呵地说:那算个啥,大地长的,拔吧拔吧,摘吧摘吧……
这一次,是住在村西头,在城里帮人家开货车的小二,回来说:王大妈,你种的菜,要是运城里卖,那就是城市人稀罕的无公害绿色食品,你扎成小捆,一把能卖一块钱。
这话要是说在往常,王大妈指定会说:庄稼人种菜为吃,哪兴卖?
可这次,王大妈动心了。王大妈六岁的小孙子年前肠里长个东西,光手术费花了2万,儿子欠了一屁股债,小孙子也怪可怜的,小小年纪上手术台,王大妈一想就掉泪,光想给孙子塞零花钱,买零嘴,恨不得使了劲地疼,可她一年到头种这一亩三分地,也没啥收入。
坐上3路车的王大妈心里想,二十捆菠菜,二十捆香菜,二十捆蒜苗,二十捆韭菜……按小二的说法,今天收入五十元没有问题。
带着这些美滋滋的“小算盘”,下车的王大妈抡起大编织袋就扛上了肩,甩开膀子朝车站就近的一个市场快步走去。
对,王大妈知道,那个早市9时以后就收摊,也就是说从现在开始,她要争分夺秒在一小时的时间里,想方设法把自己的菜换成50元目标。
王大妈找了个有利地形,把自己的东西铺摆好。小二说的不错,不用招缆,一会工夫,王大妈的菜卖掉了三分之二还多。
43、44……50元目标,正在一步一步接近。想到这些,王大妈真高兴,感觉城里人的钱真好挣。
分针一圈一圈循环,眼看就要到9时,王大妈开始急了……可急也没用,菜还有十来捆,再背回去肯定不是本意。
真是情急之下能发挥人的潜能,第一次做生意的王大妈也吆喝了起来:青菜便宜了,青菜便宜了……
来了个漂亮媳妇,王大妈说:“你如果都要,就给5块钱”。人家挑了一堆毛病很不屑地走了。
又来了一个俏丽媳妇,这次王大妈更痛快:你要都要,4块。甚至王大妈看着抵头捡菜那位俏丽媳妇,后话都想好了:给1块都卖,还有,只要她要,送她也行。
只是后面的话还没等出口,俏丽媳妇就抬起头问:我没零钱,100块你要能找开我就都要了?
能,能,能……王大妈激动地把“能”一连说了三遍。
王大妈急急忙忙翻口袋,查零钱,核对了两遍。
送走最后一位顾客,握着手里的百元大钞,王大妈心里别提有多美。王大妈仿佛此时才真正注意到城市的楼真高,路真宽,车真多。
路过一个胡同口,王大妈用手里的所有零钱给孙子买了一把玩具手枪。然后直奔车站。
王大妈的崩溃是在上车以后,准确地说,是在买票以后。售票员冷冷地对王大妈说:你这是假钱。
王大妈瞪直了眼睛,痴痴地愣怔了半天,然后才哭出了。
司机同情王大妈,没让她买票。
汽车走后,远处驶来一辆人力小三轮,车里坐着的小男孩,老远就在高喊:奶奶,奶奶……
那声音回荡在一望无际的麦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