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卫生组织首次将手机列为“2类B组致癌物”。给手机贴上“致癌”的标签到底意味着什么?在全球拥有50亿手机用户,癌症是人类“头号杀手”的今天,有必要揭开这个刚刚贴上的标签,让我们看个究竟。
“手机可能致癌”,5月的最后一天,这条简短的消息一眨眼工夫就传遍了全世界——通过报纸、电视、广播、互联网,也通过“可能致癌”的手机本身。
“可能”是多大的发生几率?每个购买彩票的人都有中头彩的“可能”;每个夏日的午后也都有下一场阵雨的“可能”,而这两种情况,在“可能性”上却有天渊之别。可是,发布上述信息的人并没有为我们描述清楚“手机致癌”有“多可能”。
“和咸菜同类”的致癌物
尽管如此不确定,这条信息仍然让人无法忽视,因为它的来源是世界卫生组织(WHO)。该组织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召集来自14个国家的31位知名科学家花费8天的时间,最终得出了上述结论。
从5月24日到31日,这些科学家其间并没有做任何新的研究,他们在位于法国里昂的一个研究所里共同审查、回溯了世界上已有的重要研究结果,面对几百篇堆积如山而又相互矛盾的科学论文,这些来自各个领域的“大牛”们也无法给出肯定或者否定的答案。最终,这个专门委员会的主席、美国南加州大学的公共健康专家乔纳森·萨米特博士措辞谨慎地宣称,“脑胶质瘤的发生与手机使用之间的证据仍在积累当中,但已有足够的证据表明,使用手机可能有某种程度的风险,因而我们需要继续密切观察二者之间的联系。”
至此,世界卫生组织正式把致癌的“标签”首次贴在了手机上——把其风险定义为“2类B组致癌物”,即“可能与人类癌症的发生有因果关系”。同时,该组织也强调,其研究结论“仅限于胶质瘤和听神经瘤,对其他肿瘤则没有获取充足的证据”。实际上,脑胶质瘤是脑部主要的恶性肿瘤。
国际肿瘤研究机构将物质的致癌风险分为四个等级,按照从高到低的顺序依次为人体致癌物、可能致癌物、致癌作用尚不明确的物质和对人体可能无致癌作用的物质。其中在第二类中,又分为致癌可能性较大的“2A类”和可能性较小的“2B类”。
实际上,要想知道这些拗口的科学术语到底意味着什么,你只消了解一下“2B类”致癌物都包括哪些——咸菜、卫生球、糖精、避孕药、杀虫剂DDT、汽车尾气、阻燃剂…… 甚至咖啡也在这个列表的“2B类”中。
“时候不到”与“可以做到”
有关“手机致癌”的信息之所以如此含混不清,很重要的一个原因被认为是由于“时候不到”。美国有线电视网(CNN)首席健康记者桑杰·古普塔也是埃默里大学的一名脑外科医生,他说,“从暴露在电磁辐射中,到发展成为肿瘤,需要20年以上的潜伏期,而手机的大行其道无非是近15年以内的事情。”古普塔认为,即使像Interphone这样大规模的跨国研究项目,所提供的数据也不足以在手机和脑瘤之间建立确切的联系。
手机的辐射属于“非电离辐射”,它显然并不像X光射线(属于电离辐射)那样——谁都知道X光非常有害。但是,这种和微波炉一样发出的轻微辐射,在短期内可能对人体无害,长期的效果就是另一回事了。古普塔强调,另一个需要引起注意的问题是孩子,因为他们的头皮和颅骨更薄,而且下一代人使用手机的时间必将更长。
对于世界卫生组织的此番“动作”,总部位于美国华盛顿的国际无线通信协会并不认同,这个行业组织随即发表声明称,“可能致癌”并不等于手机就会致癌,而且这一结论引用了存在偏见或缺陷的证据。为了淡化人们的担心,该协会还强调,即使是在国际癌症研究机构的致癌物清单上,手机也只是和咸菜、咖啡列入同一类。
尽管如此,美国旧金山市已经打算通过一项法令,要求手机厂商在产品上标注辐射警示,就像要求烟盒上需要标注的那样。欧洲环境署(EEA)也相信,手机可能具有与香烟、石棉和含铅汽油同样的公共健康危害。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主任克里斯托弗·维尔德承认,目前他无法给出有关手机致癌风险的确切结论,但是他建议,在没有答案之前,一些实际的措施是可以做到的。
他的建议主要包括:
使用耳机或蓝牙设备来减少对辐射的暴露;
多发短信,让手机远离头部,减少受辐射的机会;
按照手机制造商的建议,在通话时让手机和头部保持相应的距离,这些提示往往标注在手机机身不引人注意的地方(比如,iphone要求保持1.4厘米的距离);
可以根据SAR(电磁吸收率)的数值来选择手机。SAR用以表示有多少辐射会被生物组织所吸收,不同的手机,SAR值差别较大。一般来说,在手机厂商的网站上能够查到SAR的数值。
搜 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