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秦 秦
毕业了,四年前天南海北地聚在一起的同学们四年后又都到天南海北去了。可是有这么一群人,他们却没走。他们继续生活在熟悉了四年之久的环境中,因各种原因仍然滞留在学校周围,成为寄居在高校周围的一个特殊群体:“校漂族”。
和那些高等学府密集的大城市相比,三线城市的焦作虽然不那么繁华惹眼,但人数固定的“校漂族”在河南理工大学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
据了解,河南理工大学每年有将近8000人毕业,而“校漂族”的比例大约占到13%,也就是1000人左右。但这并不是说,每年都会有近千人加入校漂行列,其实这个千人数目是固定的,固定的原因就在于,不断地有一些人找到了归属,而新毕业的学生中,又有一部分融入“校漂族”。
“坦白地讲,‘校漂族’的特征在焦作不是很明显,受焦作城市发展现状局限,可供高校学子施展才华的合适就业机会并不多,‘校漂族’仅仅是少数,他们中有打算考公务员、考研的,有临时就业于此当做过渡的,也有在读期间就开始创业毕业之后继续经商的。”河南理工大学应急管理学院的薛艺君老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工作比较好找的理工科学生大多都签约到机会较多的外省去了,而文科类如经济管理、外语等一次性就业率比较低的专业学生,则更多地选择继续考研、考公务员或是临时就业。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由于河南理工大学所处位置距市中心较为便远,租房花费对这些校漂族来说算不上很大负担。该校东门附近的芦堡村,有不少用于出租给学生的民居,最便宜的50多元一个月,而学校南门以及校内的教师公寓是最贵的,也不过一个月百元。这些原本面积很大的房子都被出租方用隔板隔成了一个个小的蜗居室,里面有简单的床和桌子,稍微好一点儿的还可以开灶做饭。更为便利的是,这些“校漂族”除了对学校周边的情况非常熟悉以外,还可以继续享受学校的食堂、自习室、运动场、开水房、浴池等公共资源。
充电也好、将目光锁定在繁华大都市也好,“校漂族”的初衷,不过是在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追求更美好的未来,然而小城市的自在闲适,却是大城市不能比的。今年28岁的小崔和记者讲述了他的故事,或许能给即将步入社会的未来精英们一些启发。小崔来自安阳,六年前在平顶山大学毕业,毕业后三年内先后在银川、北京、郑州等城市打工,辗转租房辛苦做工的日子很是心酸,第四个年头,决定改变生活方式,毅然选择了焦作作为自己新事业的开始,并且一待就是四个年头。问及原因,小崔表示,小城市购房压力小,生活节奏较慢,适宜居住,焦作就很不错。如今的他房子也买了,女朋友也找了,小崔感觉很幸福。
而这个小城市里的“校漂族”们,也在不断的付出中寻找着属于自己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