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初夏,焦作网友在东方红广场等地举行了为白血病女孩募捐的爱心活动。一个名叫“大痴茶馆”的团体,两次都参与了进来,做义工,进行捐款。这是一个通常印象中的茶社,还是一个公益组织?茶馆负责人吴敏杰这样介绍他们:这是一个以茶为媒介学习交流并且弘扬传统文化的民间团体,而参与这次爱心活动,是他们在用行动来践行传统文化中“知行合一”的理念。
吴敏杰网名“龙行天下”,是活跃在山阳论坛茶文化版块的网友。三十出头的他,有着丰富的社会阅历,曾经在机关待过,开过公司。之前他对传统文化并没有太多的了解。直到有一天他认识了一群热爱并且钻研传统文化的朋友,发现他们生活得执著而自由,痴迷而快乐,与从前想当官想发财的他似乎是生活在两个世界。但他们的自由和快乐是他所没有的。于是他开始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学习《论语》、《道德经》《庄子》、《周易》,学习佛家的禅修,与一个个传统文化爱好者进行交流。更深地了解了传统文化后,他结束了曾让自己深深困惑和迷茫的生活方式。他觉得在传统文化中找到了自己精神的寄托与家园。2010年6月,他与茶友合作开设了大痴茶馆,地址就设在茶友“淡淡”家闲置的老房子中。他们对茶馆的定位为非赢利性,不对外经营,而是作为以包括茶文化在内的传统文化的一个交流平台。茶馆开设后,陆续举办了一系列活动,佛学讲座、道德经讲座、藏友交流会、书法交流会,古琴听赏会等等。通过网络等媒介,一批热爱传统文化的年轻人陆续聚集到了大痴茶馆。
出生于1982年的罗真是大痴茶馆创建的参与者之一。喝茶是他人生中的一个大爱,而他最拿手的是京剧。从十八岁开始对京剧感兴趣起,他就不可扼制地痴迷了下去。从最早的自学,到与票友的切磋,如今他的京剧演唱水平已达到了一定的造诣。他的网名“西皮流水”即取自京剧。除了京剧,他感兴趣的还有书法、绘画、古琴等,书法作品还曾几次参加省里的书法展览。大痴茶馆的名字就是他所取。他的解释是:痴是吃的谐音,照应古人“吃茶”的说法;另外,痴的意思还可以解释为痴迷,大智若愚。他说他最初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是自觉的,后来就慢慢痴迷上了,如果说传统文化是一块磁石,他就是那块痴迷的铁。
古琴听赏会曾是大痴茶馆举办的一项重要活动。这个最具中国古典气质的乐器吸引了众多的年轻人,这项活动也成为最受欢迎的活动之一。而古琴的演奏者,是一位三十多岁名叫许贺喜的茶友。十几岁时,他对古琴产生了兴趣,就投到了名师门下,进行了系统的学习。后来和古诗词、佛学等一样一直是他的最爱。但古琴的练习他曾经停过一段时间,在吴敏杰的劝说下,他重又拿起古琴,在大痴茶馆演奏,并与古琴爱好者进行交流。《佩兰》、《酒狂》是他的拿手曲目,深得众人的喜爱。这名曾经做过司机等职业的古琴师,在这个简陋的茶馆里,找到了高山流水遇知音般的感觉。
茶馆的确是简陋的,没有任何装修,桌椅也都很陈旧。但与茶馆简陋的陈设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个清式博古架。简单的结构和复杂的雕刻工艺使它呈现出一种别样的古典美。博古架出自一位名叫张波的茶友之手。少年时曾学过木工的张波,因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将制作明清家俱作为了自己的职业。但独自一人手工作坊式的生产却没有给他带来什么利润。他是却凭着热爱坚持了十几年。在制作家俱之余,他还喜爱研究焦作地区的历史文化,喜欢听京剧,练习书法。他说找他做家俱的人虽然不多,但也不算少了,却大都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他说后来才慢慢想通。
来茶馆喝茶交流的传统文化的年轻人很多,但还有一些并不是一开始就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的。网友“老农”是一位喜欢摇滚乐的业余吉它手。像许贺喜的《佩兰》一样,他的经典曲目是更为现代的《挣钱花》。最初吸引他到这里的因是自由的氛围,然而在传统文化的氛围中浸淫久了之后,他专门跑到书店买了一本字帖,开始学习以前“想到不会想”的书法。他说传统文化让他将性格中的急躁等缺点慢慢沉淀了下来。
经常光顾茶馆的网名叫“杖策行吟”的茶友却是一个传统文化的批判者。他说:“与传统文化相比,现在许多人更缺的是现代意识。” 虽然与传统文化爱好者的辩论争论不断,但他却没有受到刻意的排斥。他们并行不悖甚至友好地在茶馆里喝茶。吴敏杰对这种情况解释为传统文化的包容,而杖策行吟解释的是现代意识中的开放与自由精神。虽然他们对自由解释的出处不同,但他们却在内涵上达成了最大的共识。而在私下里,杖策行吟经常谈论的话题之一是他最喜欢的张大千、李可染、傅抱石等国画大师的山水画。
救助白血病女孩的活动结束后,吴敏杰说,这是让他感觉自己做得最有意义的事情之一。而让他额外收获的感动是,茶友们能出这么大的力,捐这么多的钱,这也许是因为文化的力量,或者,也许是缘自人性中最本真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