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专版 上一版3  4下一版
谁领“天香”舞中原
强乡富民的领路人
段东人的老黄牛
谋发展重实干的带头人
带领群众致富的“领头雁”
为了大地的丰收
躬身田野写丰收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下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1年6月2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为了大地的丰收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焦作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记市农林科学院院长、农业研究员段新国

  本报记者 杨仕智

  在我市农业科技战线上有一面旗帜,他就是被人们称为“论文写在怀川大地,成果留在千万农家”的段新国。

  段新国对怀川“三农”不是一般的熟悉。他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小学、中学在农村念书,大学在河南农业大学就读。大学毕业后,他从一名普通的农业技术员成长为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从一名基层干部成长为一名专家型领导,在我市农业科研战线摸爬滚打了20多年,被国务院授予“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称号,被河南省委、省政府命名为“河南省优秀专家”称号。

  1985年,段新国从河南农业大学农学系毕业,分配到市农技推广站工作,怀川这片沃土为他提供了施展才能的广阔舞台。由他主持的研究课题《焦作市80万亩小麦高产综合栽培技术推广应用》获国家农业部二等奖,但他并没有满足,他还有一个更高更大的梦想——把怀川打造成全国粮食高产的典范。在随后的几年里,他带领同事们,先后实施了《焦作实现年亩产吨粮市综合配套技术研究与推广》、《焦作市160万亩优质小麦种子标准化繁殖技术研究与推广》等一系列重大课题,获得国家和省、市科技奖励18项,为我市在全国率先实现吨粮市、小麦千斤市作出了贡献。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10余年的基层工作经验铸就了他沉稳干练、科学务实的职业素养。2002年,段新国走上农业局副局长的岗位后,深知自己肩负的使命更加重大。他先后组织实施了焦作市“八五”、“九五”粮食生产规划、吨粮市建设、小麦千斤市建设等重大课题,主持制订焦作市“十五”、“十一五”、“十二五”农业发展规划、农业产业化工作意见等。使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一年一个新台阶,有效促进了全市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2009年,段新国上任市农林科学院院长。这是一家与共和国同龄的老科研院所,封闭的科研体制使他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差额拨款、项目少、经费少、科研成果难以转化、科技人员人心涣散。农林科学院的出路在哪里?段新国再次面临人生又一个巨大挑战。

  根据多年从事农业工作的实践经验,段新国深入科室、基层,与科研人员促膝谈心,查困难,摆优势,找出路,集思广益,会聚民智,提出了“科研是立院之本,开发是强院之路”的办院方针,确立了建设一流的农林科技创新中心、一流的农林科技展示中心、一流的农林科技转化中心的奋斗目标。紧接着,项目申报、基地建设、科研攻关、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培训等工作全面展开。

  段新国利用20年的市场推广经验,为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架起了桥梁。在段新国的带领下,建院两年来,市农林科学院选育出国审和省审小麦、玉米、水稻作物新品种,主持实施的粮食高产创建领先全国;成功举办了国家973项目“重要农作物核心种质构建”年会和全国小麦新品种观摩会等4个国家级学术会议;获全国农业丰收奖1项、市科技进步奖1项,通过省级鉴定2项;在国家、省级期刊发表研究论文36篇,出版发行科技专著2部;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农业科技“流动大学”的崭新思想,构建了由科技专家、示范基地、科技企业共同参与,市县乡村联动的农业科技培训机制,示范推广新品种39.8万亩,增产粮食5100万公斤,增加农民收入9686万元,实现了科研与经济的深度融合;统筹全市农业科技资源,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组建了种子科技产业联盟、化肥农药科技产业联盟和科技教育产业联盟,提升我市农业核心竞争力,实现了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河南日报等10多家主流媒体对他的事迹相继作了报道。

  现在,他仍以饱满的热情、严谨的态度,精心谋划着市农林科学院美好的未来,谋划着怀川大地金色的收获。

 
3上一篇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山阳路56号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3924268
豫ICP备05017631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