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河南天香面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建
本报记者 杨仕智
从零起步到年销售收入3.6亿元。
从白手起家到拥有“好又多”、“天香面业”、“太平盛世置业”3家公司。
从5年前接手深陷泥潭的面粉厂到发展成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从名不见经传到享誉中原。
这是一条用智慧+胆识+勤奋铺就的雄起之路。“天香”人铺就这条阳光之路用了10年。
谁领“天香”舞中原?他就是年仅37岁的李建。
初识李建,他颇像儒雅的学者,走近李建,才发现他内心无比强大。他高尚的品格、过人的胆识和雄才大略成就了“天香”人的梦想。
李建毕业于河南理工大学外贸专业,曾就职于中国银行温县支行。
2001年8月,李建毅然投身商海,在温县成立了以连锁零售业为主的“好又多”公司。他秉持“低价、诚信、优质、安全”的经营理念,迅速把企业做大,发展成了拥有大型商场、连锁超市,800多名员工、6000万元资产,年销售近1亿元的“商业航母”。
服务民生、造福民众,是这位年轻商界精英的从业理念和战略定位。
2006年5月,一个服务百姓的浩大工程——“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在“天香”旗下启动,并高标准建起了248家标准农家店,年实现销售近2亿元,安排农村闲散劳动力1800多人。该企业被国家商务部命名为“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优秀试点企业、省示范企业。
2005年,“天香”又迎来了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温县面粉厂改制。
在别人看来,这是一个谁都不敢接手的烫手山芋,债台高筑、经营惨淡……
李建果敢出手接过了这个烂摊子。他说:“民以食为天,关乎国计民生的行业,是大有作为的朝阳产业,只要定位准确、诚信经营,一定能做大做强。”
接手面粉厂还缘于他的理性思考。中原是华夏粮仓,焦作、温县是全国小麦生产的旗帜,产量大,品质好、牌子响。用焦作小麦生产面粉、挂面、馒头等食品,既有利于抢占市场,又可拉长焦作小麦生产链条,带动当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从国内面粉行业看,尽管大小企业有数千家,但“旗舰型”龙头企业不多,重新洗牌成为必然。
错失一次机遇,就等于落后一个时代。李建紧紧抓住温县面粉厂改制的机遇,毅然跻身食品行业之列。
“天香面业”一进入人们的视线,用怀川小麦生产出来的麦乡牌系列小麦粉、“香喷喷”系列挂面、天香馒头一进入市场,就以品质优良、色泽亮白、口感香甜、蛋白质含量高,打进了甘肃、重庆等十多个省市,并很快拥有很高的市场占有率,连续5年产销两旺。麦乡牌商标被评为河南省著名商标;麦乡牌面粉被评为河南省优质产品;企业被农业部命名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称号。
永不满足,追求卓越,是李建的最大特点。2008年,他又投入巨资,在温县产业集聚区建成了中原地区最大的面粉生产加工企业。一期工程占地面积6.33万平方米,拥有年产9万吨等级粉和年产15万吨专用粉生产线各1条、年产3万吨挂面生产线4条、日产5万个馒头生产线1条,总资产达1.6亿元。
如今,投资上亿元的二期工程正在建设中。2条制粉生产线和4条挂面生产线今年11月投产后,小麦日处理能力将从600多吨提高了1800吨;年处理小麦将达54万吨,相当于两个温县的年小麦产量还多。这些项目明年达产后,企业年销售收入可突破10亿元大关。
“天香”的发展,促进了农业增效,带动了农民增收。该公司年均小麦收购价比市场高出4分多,仅此一项,农民就可增收4320万元,每年为企业员工支付的工资高达2000万元,还带动数百家运输户、经营户和卖馒头的小商贩业走上了致富路。
谈起“天香”发展,李建胸有成竹:用三五年时间,做规模、做品牌,全力向全国面粉和挂面第一品牌冲击,让公司产品走进全国类超市,摆上人民的餐桌。这个目标一定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