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专版 上一版3  4下一版
谁领“天香”舞中原
强乡富民的领路人
段东人的老黄牛
谋发展重实干的带头人
带领群众致富的“领头雁”
为了大地的丰收
躬身田野写丰收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下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2011年6月2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躬身田野写丰收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焦作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记修武县农业局局长杨法谊

  本报记者 杨仕智

  在焦作农业战线,有这样一位干部:农田是他的工作间,丰产丰收是他每天的追求。

  这个把农田当做工作间、把丰产丰收作为每天追求的人,就是修武县农业局局长杨法谊。

  24年前毕业于百泉农专、任职农业局局长4年的杨法谊,为了实现这个追求,为了实施粮食高产创建,倾注了他全部的心血和汗水。

  修武是个农业小县,面积小、人口少、产量低、没特色。为改变这种现状,杨法谊从当上局长的那天起,就发誓要把农业小县打造成粮食高产、优质、高效的强县,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全省、全国粮食生产树立样板。

  说来人们可能不相信,杨法谊一年中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工作在田间地头,指导农业、农民生产,修武的干部群众亲切地称他为“泥腿子局长”。这些年,他亲自抓的粮食高产创建示范点就有100个村、1000多户农家。

  由于他长期在农田奔波,过度的劳累使他患上了股骨头坏死病,不能正常行走,可他从不离开粮食高产创建的一线。病轻时,他三天两头到田间,不能长时间站立和走路,就随车带有小板凳,到田间地头指导高产创建工作。病重时,他心里也放不下高产田,经常一拔掉输液针头,就奔向农田,劳累一天后,回家自己做康复按摩。去年秋季高产创建,在玉米关键生长环节,他几乎每天都奔波在玉米示范田里,推广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指导农民施肥、浇水、施药,常常是一身泥土一身汗。

  为了推广良种良方,杨法谊下河北、跑山东,从全国各地引进推广了“百农矮抗58”、“浚单22”、水果玉米、晚秋黄梨、奶油西瓜等特色优良农作物新品种50多个,推广农业先进适用技术上百项,为修武农业丰产丰收提供了支持和保障。

  他付出了很多,也收获了很多。

  他亲自指导建立了小麦、玉米8个万亩示范片、32个千亩丰产示范方、48个百亩高产攻关田和64个小面积超高产攻关点;培植了1000多家高产示范户,粮食高产创建示范田单产连年上台阶。

  2008年,郇封镇小文案村百亩超高产攻关田小麦单产达到718.2公斤、玉米亩产达到805.8公斤,夏秋两季粮食平均亩产达到1524公斤,百亩连片亩产吨半粮开全国之先河。

  2009年,周庄乡小麦百亩超高产攻关田和小面积超高产攻关点平均单产分别达到722公斤和732.2公斤,再创全省之最。

  2010年粮食高产创建刷新了夏粮万亩示范片小麦单产689.5公斤、核心示范区小麦单产726公斤、万亩示范片夏秋两季小麦、玉米单产1526.3公斤的三项全国纪录。

  今年麦收前,全国著名小麦育种家茹振刚、“周麦22”育种人和“怀麦233”育种人,亲临修武实地验收栽培成果后,分别用“震惊”、“吃惊”和“不可想象”的赞叹来称赞杨法谊为粮食高产创建作出的杰出贡献。

  今年6月7日,经省农业厅组织专家对该县部分小麦高产创建田测产验收,该县6.5万亩连片丰产方单产达671.6公斤,百亩超高产攻关田实产验收突破750公斤/亩大关,单产达751.5公斤,均创同面积小麦单产全国纪录。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杨法谊在粮食高产创建和农业生产领域取得了惊人的业绩,赢得了社会各界人士的高度赞扬。

  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郭天才这样评价他:“像杨法谊这样扑下身子抓粮食开发、抓农业生产的局长不多见,他为粮食高产创建,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粮食生产作出了贡献,树立了样板,发挥了重要的示范带动作用。”

  焦作市农业战线的广大干部群众这样称赞他:“他是焦作广大农村干部的一面旗帜。”

  “这几年,修武粮食高产创建叫响全国,农民群众收入大幅度增加,杨法谊功不可没。”修武农民群众这样评价他。

  面对一片赞扬声,朴实憨厚的杨法谊并没有满足,他说:“我做的还很不够,我还要继续倾力奉献,多为国家粮食生产出力,多为老少爷儿们造福。”

 
3上一篇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山阳路56号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3924268
豫ICP备05017631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