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加,“停车难”已经成为大城市居民每天要面对的一个问题。更为关键的是,“停车难”的影响不仅局限于停车本身,还会引发交通拥堵、挤占公共空间、增加安全隐患等一系列城市管理问题。
对于汽车增长潜力巨大的二三线城市来说,大城市今天的问题,也许明天就会成为实实在在的考验。因此,面对大城市“停车难”的前车之鉴,应该从现在起就加以重视,及早着手,防患于未然。
就我市而言,“停车难”的问题还远未达到大城市的程度,但在某些特殊时间、特殊地段已经开始显现“停车难”的苗头。比如,在节假日期间的中心商业圈内,在某些开放式的旧小区内,无处停车、乱停乱放的现象已经不算鲜见。
“停车难”不仅会给车主带来不便,更容易引发一系列城市管理问题。首先就是交通拥堵。在繁华地段和高峰期,一旦遭遇“停车难”,车流速度必将受到影响,一些随意停放的车辆往往还会占用通行道路,势必增加堵车几率。其次是挤占公共空间。在不少旧小区,由于在设计时没有考虑车位问题,往往会有车辆挤占公共绿地和通行空间,由此导致的邻里纠纷不在少数。第三是增加安全隐患。小区内的通道停车有时会导致消防车、救护车无法快速到达现场;小区外的占道停车则往往迫使人流、非机动车流与机动车抢道,容易导致安全事故。
“停车难”所造成的影响还不止于此。“停车难”往往会带来“行车难”问题,而“行车难”则会给人们造成“用车难”的印象。长此以往,“停车难”、“行车难”、“用车难”所造成的链条反应,势必会作用于汽车消费领域,对终端消费市场产生消极影响,进而对地域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治理“停车难”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从城市规划、设施建设、道路改造以及完善交通法规、出台治堵措施、加强执法监管等众多软硬件方面进行统一规划、长远部署,笔者不敢在此妄下结论。不过,参考外地的一些成功经验,也许我们能得到有益的启发:比如增强已有车位的设计合理性,在不增加占地的基础上提高停车率;比如对新建、在建楼盘进行合理车位规划作出硬性规定,保证满足住户停车需求;比如在繁华商业区建立地下或地上多层停车场,减少临街停车、无序停车对道路通行所造成的影响。
当然,以上所举的一些例子还流于浅表,具体要采取什么方式来缓解、治理“停车难”,还要与当地的地质结构、经济环境、发展模式等深层次问题相结合,需要有关专家进行具体考证、通盘考虑及合理规划。
未来,随着城市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加,“停车难”问题必然会日益凸显。如果能提前着手进行有针对性的规划和治理,也许能大大减少将来解决“停车难”问题的经济支出和社会成本,从而有效改善城市的管理环境,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所以说,治理“停车难”,宜早不宜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