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丽娜 孙阎河
今日北朱村,当刮目相看:干净整齐的道路,小楼林立的民宅,窗明几亮的学校,逶迤通幽的公园,郁郁葱葱的果园,正在建设的美苑———走在北朱村,和谐发展的氛围扑面而来。
村民们高兴地说:“多亏了我们的村干部。”
学校老师由衷地说:“我们的村支书不一般。”
村党总支书记张小爱感慨地说:“这一切都源于北朱村全体干群努力的结果。”
竖起旗帜好引路
民主管理赢民心关注民生乐融融
2004年,以张小爱为党总支书记的中站区府城街道办事处北朱村两委班子成立以后,面对百废待兴的局面,村两委决定,充分发挥每个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北朱村党总支每年七一,都要通过组织党员赴革命圣地参观等多种形式,让全体党员缅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丰功伟绩,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而对那些因实际情况不能参加集中学习的老党员,村党总支采取送学上门的方式将各类教育读本送到老党员的手里,并派专人上门讲解,力求科学发展观深入到每一个群众的心中。同时,村党总支每年年初都与党员签订“年度目标化管理责任书”,实行百分考核目标管理办法,90分及以上为优秀,60分以下为不合格,对不合格的党员给予其黄牌警告,限期整改。
同时,村两委组织了由党员为骨干,村民组长、计生协力员、村民代表、企事业单位干部为主要成员的412人宣传队伍,利用广播、黑板报、标语、专刊专栏、有线电视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各类致富信息技术,并利用村有线电视台每天播放“政策法纪教育”专题节目,表扬好人好事、批评坏人坏事,树立正气,打击邪气。
通过一系列的有效举措,北朱村党员的先进性得到了充分挥发,在村容村貌建设中,党员干部积极参加各类义务劳动,打扫街道卫生、植树绿化家园、汛期防洪清淤,每个党员还都联系8—10户群众,定期向他们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保证联系户无生育超生,无违法乱纪行为,并积极帮助贫困户脱贫、解决实际困难。
民主管理赢民心
建好了堡垒,竖起了旗帜,北朱村两委和广大党员在广大群众中的威望逐步得到了提升。但是,在新形势下,要想真正赢得民心,还需要坚决有效地实行民主管理、开展村务公开,才能彻底解决村民中的不安定因素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为此,北朱村两委经过多次专题会议研究,对村务财务实行责任分级管理,根据国家政策完善了25项新的相关制度,并投资1万多元建立了村务公开栏,分定期公开、临时公开和村务公开三种类型向村民公布财务账目和重大决策。同时,村两委对公开时间和程序也进行了严格的规定,要求每月5号前公布收支情况,涉及村民切身利益的大事随时公开;公开内容涉及基本情况、经济建设、干部目标责任,财务收支、计划生育指标发放、征用土地和宅基地审批、农民负担情况、干部电费收缴、赈灾粮款发放等十项。
另外,除了在公开栏内公布外,村两委还利用各种会议向村民口头汇报需要公开的内容,并随时回答代表提出的疑问,让参加会议的骨干分子宣传到他所联系的村民中去。
为了让广大村民都参与到村务公开工作中来,村两委把制定出的各项制度打印成册,发到村民手中,每户一册,真正让村民来监督村委工作,并打印上墙,使村干部、村民有章可依,相互制约。
关注民生乐融融
“要让村民享受到发展的成果,就是要下大力气解决民生问题。”这是张小爱和村干部心中不灭的信念。北朱村小学堪称为百年老校,可是多年来,学校教学设施老化,教学质量停滞不前,很多学生都选择到外面就学。“投资教育永远没有错。”张小爱的话掷地有声。村里很快筹措资金200多万元,新盖了教学楼,并打了一眼机井,安装了净水设备,让孩子们喝上放心水。为了提高老师的积极性,改善教学质量,村里提高了老师的待遇,并奖励成绩优秀的老师免费外出旅游。学校负责人说,有了村里的大力支持,老师们没有了后顾之忧,一心一意投入到教学中,教学质量节节攀升。在中站区16所小学里,北朱村小学毕业班成绩连续两年荣获第一。如今,学校小楼矗立,绿树成荫,学生朗朗的读书声里充满了生机与希望。关心老人也是北朱村多年的好习俗。每逢重阳节,村干部都要去看望65岁以上的老人,为他们送去慰问品。村里每月为80岁以上的老人发放补贴80元;为70岁以上的老人每月发放补贴60元,为60岁以上的老人发放补贴40元。为了解决塌陷区村民的安置问题,村里抓住新农村建设的大好契机,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开工建设了朱村美苑,项目完工后,可以解决1000多户村民的安置问题。为了解决村民灌溉问题,村里每年都要新打几眼机井。今年刚刚又打了3眼深水井,村民们拉着记者的手,直夸村干部好。
一心一意谋发展
民心顺了,北朱村的两委班子成员也腾出手来大力发展经济。近年来,村党支部适时提出了产业兴村,发展生态经济,带领群众奔小康的发展战略,对村内现有的集贸市场进行改建升级,成立北朱村商业一条街和新义口集贸市场,为村民提供致富途径;投资35万元在村北规划建设了60亩优质葡萄园示范基地,盛果期亩产量可达1000公斤左右,年产值可达150万元;规划建成了占地60亩的养殖场和占地80亩的绿色蔬菜大棚区,解决60户养殖户和40户种植户,每年为群众增收10万元。
与此同时,村两委班子大力开展精神文明建设,繁荣生态文化,倡导科学生活,先后投资37万余元建成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站点,利用村里现有的有线电视网络将远程教育节目播放到每个农户家中,使农民学到一技之长;投资7万元建成了总面积55平方米的农民书屋,有农业科技、文学艺术、医疗卫生、政治经济、法律知识等多种类型藏书4000余册;投资16万元修建了灯光球场,投资6万元安装60个街头健身器材。另外,村里还组建了武术队、舞狮队、管乐队、盘古队等,极大的丰富了农民群众的业余生活。现在,村两委正在利用村中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张昺墓祠、国家级物保护单位明清古民居,大力发展省级文明生态村,着手其打造旅游文化,走出一条乡村特色的旅游发展道路。
在北朱村采访,记者感受到他们的村干部很忙,不是在开会商讨村里下一步的发展规划,就是到省里跑资金,或者到田间地头了解群众生产生活的难题。有这样一群村干部,北朱村的明天会更好。
(本版图片由本报记者石凯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