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以来,武陟县交通运输局党委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指导思想,以党建工作为统领,以创先争优活动为载体,以领导方式转变促进交通运输发展方式转变为动力,实现了党建与业务工作的双赢。先后被评为省级“五好基层党组织”、“省级文明单位”、“省级卫生单位”,被县委、县政府评为“岗位目标考核优秀单位”,被县人大授予“人民满意单位”称号。
本报记者 申金星
本报通讯员 高晓波
实现四个结合 引领交通风采
一是将党建工作与改善民生相结合。先后新修改建农村公路145公里,改造桥梁4座。在全省率先实现“乡乡通二级路,村村通水泥路”目标的基础上,农村公路的技术等级、通达密度和深度进一步提高;投资2700余万元,新建了武陟客运总站和物流中心货运大楼,两项工程的建成并投入运营,有效改善了全县城乡群众的出行条件,推动了全县运输业的快速发展。
二是将党建工作与创先争优相结合。在全局党员干部中大力开展了“四讲四比四争当”活动,即:讲党性,比觉悟,争当思想先锋;讲学习,比能力,争当业务能手;讲服务,比形象,争当服务标兵;讲奉献,比业绩,争当工作模范。结合交通行业实际,在全系统选树了五大类17名党员先锋典型,在全县24条客运班线、169辆客车上设立了党员监督岗和党员服务岗,有效增强了党员的宗旨观念和服务意识,形成了“党员做示范,人人争先进,比学赶帮超”的良好局面。
三是将党建工作与交通服务相结合。坚持眼睛向下,面向运输业主,大力开展"五个全力"工作:即"全力办实事、全力办好事、全力办快事、全力为群众解难事、全力将交通服务置于监督下运行",有效提升了交通服务水平。
四是将党建工作与廉政和文明创建相结合。 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教育引导、文化引领和战斗堡垒作用, 实行领导干部一岗双责,做到责任职责明确化,坚持阳光操作,做到政务公开常规化,强化作风建设,做到作风工作长效化,坚持“三贴近”(贴近基层、贴近职工、贴近工作)原则,做到文化生活丰富化,有效增强了职工归属感和凝聚力,提升了交通行业形象。
亮点一
寓管理于服务 塑造行业形象
武陟县交通运输局坚持"运输服务经济,运管服务市场,运营服务公众"的工作理念, 以强化运政执法源泉管理为重点,以创一流的服务、一流的管理、一流的效率为目标,创新工作举措,狠抓服务质量,确保了辖区道路运输业健康、有序发展。目前,全县拥有营运车辆15257辆,共计157543个吨位,其中营运客车169辆,3586个座位;营运货车15088辆(主车8371辆,挂车3993辆,危运车辆26辆,其它机动车2698辆);客运企业5家,二级客运站2家,货运企业47家,货运信息部、货运代理28家,维修业户77户,驾驶员培训学校3所,为社会提供就业岗位约4万余个。
坚持集体许可制度 严把市场准入关口。依据行政许可相关法律法规,结合行业管理实际情况,成立了道路运输行政许可委员会,对业务股室初审合格的道路运输许可事项进行复核,符合条件的提交许可委员会集体研究,公开了行政许可行为,严把了市场准入关,增加了工作透明度。
提升运政服务水平 方便运输经营业户。本着“便民、高效、廉洁、规范”的服务宗旨,建立并完善了 “96520”道路运输服务热线,24小时接受群众和运输业户的投诉和咨询,针对道路运输经营业户生意忙,经营许可证件及车辆年审、二级维护等不能及时到期进行维护的客观情况,寓管理于服务之中,专门制定了年审、二维到期提醒制度,提前通过电话或短信提醒,有效减少了运输业户因忘记年审、二维时间而造成的经济损失。
创新管理 提升形象。为更好地服务全县道路运输经营业户,先后投入20余万元,对道路运输服务大厅、交通执法大厅进行了标准化改建,实现了办证、咨询、法律法规宣传等一站式服务。 加强执法人员职业道德、执法观念教育,将“带着感情去工作、带着微笑去面对、带着文明去执法、带着理解去处理”的新理念融入其中,在执法过程中严格按照《河南省交通行政处罚裁量基准》规定进行处理,并将人性化管理融入其中,对初次轻微违规的经营业户及群众进行首次告知,不予行政处罚,不仅达到了经营业户心悦诚服的效果,又和谐了执法氛围。
亮点二
注重建养并举 优化通行质量
在全面实现行政村和自然村村村通硬化路的基础上,县交通运输局从农村公路面广、量大、保畅通任务重的实际出发,以解决农村公路中断头路、迂回路和宽路窄桥为重点,进一步加大农村公路和桥梁建设,不断完善 公路网络,使农村公路真正由“通”变“畅”,去年以来,共新修改建农村公路145公里,改造桥梁4座,超额完成了县政府下达的建设任务。同时,针对农村公路大规模建成后的养护问题,坚持建设是发展,养护也是发展的理念,加大养护投入力度,不断提高公路服务功能和服务水平。深入开展了“双文明示范”创建活动,要求每年确保完成10公里“文明示范路”创建,对乡镇所辖路段,推行精细化管理,实行月检查、季小结、年终总评,结合全县实际,以建立三个示范片区(即县东、沁南、沁北分别建立一个道路养护示范片区)和文明示范路创建为重点,组织开展了农村公路集中管护竞赛活动,使全县农村公路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特别是路肩培护和平交道口专项治理工作,均走在了全市的前列。同时进一步建立完善了养护长效机制,按照“县道县养、乡道乡养、村道村养”的三级养护体制,明确了县道由县农村公路管理机构统一管护,各乡镇成立农村公路管护站,各建制村设立路段长。按照县道3~4公里、乡道4~5公里,村道5~6公里作为一个养护标段,每标段选聘一名管护人员。同时,明确 养护资金的来源渠道,实行专款专用,为农村公路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亮点三
坚持依法治路 规范路政管理
武陟县交通运输局紧紧围绕公路管理制度化、路政管理规范化、队伍建设正规化的目标,全力推进公路依法治路进程,公路行政管理、路政执法水平不断提升。改革路政管理体制机制,将原规费征稽所整建制划转成立了交通路政管理所,并将农村公路管理所路政人员划归县交通路政管理所,统一负责全县农村公路路政管理,从而提升了路政管理的统一性和有效性。强化公路规范制度建设。为进一步从制度上确立路政执法的严肃性、准确性和可操作性,该局结合上级有关路政法律、法规,结合实际,制定了《武陟县路政管理执法公开制度》、《武陟县公路路政巡查制度》、《武陟县公路路政管理执法错案追究制度》等,切实做到以制度管人、以制度管事,近年来,全局未发生一起公路“三乱”现象。大力推进治超和专项治理工作。该局坚持抓治超就是抓养护、抓发展的思想原则,以固定检测站、流动检测站为平台,积极开展“站上查、点上测、路上巡、面上堵”的超限超载治理行动,有效遏制了超限车辆通行农村公路,使全县超限超载率控制在4%以下。同时,深入开展了违法建筑、违法设施、非公路标志及"三夏"打场晒粮等专项整治活动,有效维护了路产路权,保证了农村公路畅通。
亮点四
强化监管责任 确保水上安全
武陟县濒临黄、沁河,全县境内共有两座浮桥和20余艘船舶,水上安全管理责任重大,为确保全县水上安全稳定,县交通运输局报经上级部门批准,成立了地方海事处,并配置了执法车辆,发放了海事制服,有效强化了水上执法力量。为充分发挥水上安全监管牵头单位职能,在县政府的支持下,专门成立了全县水上安全联席会议领导小组,明确了沿黄沁河乡镇和县直相关部门的职责,建立并完善了县、乡、村及船主四级水上安全责任体系,切实将责任明确到具体单位和个人。针对全县水上设施落实的情况,积极向上申请资金,对大封驾部渡口和嘉应观渠首渡口进行了改造,实现了渡口硬质水泥化、标志标牌统一化、候船亭实用大方、消防救生器材齐全,同时,还投资50余万元,为两座渡口分别配置了船只,进一步提高了水上运输能力和安全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