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作市海华纺织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专门从事棉花收购、加工和经营的股份制民营企业,注册资本金2.8个亿,总资产9亿元,占地面积800余亩,现有生产规模30万纱锭,是河南省最大的精梳纱生产基地。公司技术装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产品以精梳16支~120支为主,产品质量通过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并达到乌斯特国际公报5%水平,高档精梳产品比例占90%以上,拥有广东、江苏、浙江、山东等十大市场,销售网络优势突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近年来,企业坚持“共建和谐企业、共谋企业发展、共享发展成果”的指导思想,努力打造具有海华特色的企业文化,促进了企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公司2010年度主营业务收入、人均利税,社会贡献率等三项主要经济效益指标,在中国棉纺行业协会和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统计中心联合开展的“2010年中国棉纺织行业主要经济指标排名”中,分别以59名、64名、64名进入前100名;河南省纺织企业排名主营业务收入第三名、人均利税第六名,社会贡献率第五名。2007~2009年连续三年为博爱县纳税第一名。公司先后荣获河南省“重合同守信用企业”、“农业产业化龙头先进企业”、“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高成长型民营企业”、“河南省纺织十强企业”、“中国企业文化20年建设实践奖”、“全国纺织行业和谐企业建设先进单位”、“中国纺织服装行业五百强”等荣誉称号。
回顾近年来企业发展的实践,主要坚持了以下四点。
一、确立一个信心——行业自信心。
纺织行业是一个传统行业,市场竞争异常激烈,但它又是一个民生企业、支柱企业,是人们不可或缺的产业。中国有13亿人口,人均消费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市场潜力大,增幅空间大。中国有一亿纱锭,年生产1200万吨棉纱,这么大的市场空间,只要企业自信、自强,及时给客户提供优质的产品和周到的服务,就一定能够争取到自己的生存空间。在这个信心的基础上,企业沉淀了“只要人类穿衣,就有海华产品”的竞争理念。特别是2008年冬季以来,纺织行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面对这些困难,公司提出了“风雪育大树、危机造英雄”的口号,挺起腰杆带领全体员工踏踏实实的把现有生产规模的产品质量做稳、做精,及时给客户提供合格的产品,继续实施10万锭项目,为企业开拓更加广阔的生存空间。公司还利用国庆60年、厂庆40年、春节等各种节日,开展“我与海华”征文、评选海华“明星员工”、举办“一路有你”、“信心海华”、“唱响海华”等文艺晚会,充分张扬“海华信心”。信心比金钱更重要。有了信心就有了勇气、有了信心就有了办法。在经济危机期间,企业坚定信心,危中寻机,不仅在危机中得到发展,同时积累了在复杂市场形势下提升企业赢利能力的宝贵经验。
二、明确一个目标——传统产业高端化,高端产品品牌化,品牌产品差异化。
中国有句俗话——“没有特色不开店”。企业也是一样,没有自己的特色,就没有核心竞争力。1996年,当时的纺织行业刚刚从压锭、减员、增效的阵痛中苏醒过来,行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整个市场无论是内需还是出口,都呈增长趋势。公司没有急于上规模、扩增量。而是按照市场的发展趋势,预测和把握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和创新方向,进行具有前瞻性的决策,不走“低水平重复”的老路子,果断决策上精梳技改项目。在这一轮的技术改造中,公司将精梳产品作为发展方向,购进了某制造商在河南销售的第一套新型高效精梳机,也正是这第一套新型精梳设备为企业以后精梳纱的生产销售抓住了机遇,抢占了市场,也为以后的技术改造、品种调整确定了方向。
面对纺织行业日趋激烈的同质化竞争,公司坚持打造差异优势,走出了一条“蓝海”之路。纱锭由2002年前的5万锭迅速发展到目前的30万锭,相继开发出了莫代尔、竹纤维、天丝等差别化纤维系列产品。公司主导产品JC40支、JC80支“海华”针织用纱被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中国针织行业协会评为2007~2008年度“用户信得过产品”。从2000年开始,公司采用的原料全部从新疆购进,并采用人工检棉加机器检棉的严格管理,坚持打造企业“无异纤”品牌,满足了客户的高端需要,纱价每吨高出一般纱价1000元以上。
“聚精会神抓管理,一心一意纺棉纱”。公司力争在纺织行业中把纺纱这个环节做优、做精、做强。“产量是钱,质量是命”是企业始终坚持的一条理念。如2005年9月至10月间,山东省一用户使用的T/C65/35 32支纱因粗节问题有5吨不能正常使用,退货造成公司直接经济损失20余万元。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曹俊海在集党政工联席会议上坚定不移地表示:海尔砸冰箱砸出了一个世界品牌,为了打造一个“百年海华”,对产品质量一定要狠。2005年12月2日9时,公司停产召开员工大会。在庄严的宣誓中,2000名员工将一块块疵布扔进了熊熊大火,用颤抖的双手在百米横幅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并在公司通往生产区的显要位置,立起一块质量警示碑,并将12月2日定为公司的“质量警示日”,在这个不变的主题活动中,提升了广大员工的质量意识,叫响了海华的质量品牌。五年多来,公司员工的质量意识不断增强,海华品牌在市场上进一步叫响。目前,公司已经成为山东鲁泰、河北常山、江苏东渡等全国知名企业的产品供应商。
三、必走一条道路——学习创新发展之路。
公司坚持开展“创学习型企业、做知识性员工”活动。从转变员工思想观念做起,建立起学习型组织框架,开展了“季读一本书”活动,采用集中学习与分散学习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学习《致加西亚的信》、《细节决定成败》、《赢在执行》、《格兰仕商道》、《超越自我》等励志书籍,学习到了忠诚敬业、自动自发、注重细节、艰苦创业、团队精神等企业亟需的精神食粮,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曹俊海总结出了“海华什么都可以改变,唯有学习和创新不能改变”的文化理念,现已成为公司的座右铭。
公司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人人是学习之人,处处是学习之处,人人在创新,事事有创新”的良好氛围。在着力提高员工综合素质的同时,公司注重用制度鼓励大家进行创新。建立了创新成果申报、评比、奖励等制度,并将创新成果与职称评聘挂钩的激励机制。广大技术人员积极投身到技术改造和创新工作中,如东华分厂对222台细纱机全部实施了细纱机断头吸棉风机节能改造,全年可节约电费80余万元;棉纺分厂自制棉条筒封口机、创新更换锡林道夫轴的技术、对梳棉机老化的活动盖板进行了翻新,加工出的盖板平整度误差在1丝左右,杜绝了活动盖板起伏现象,稳定了产品质量;全国纺织行业劳动模范王跃进在东华二期工程建设中,对二期供电电缆走向进行优化排列,减少电缆用量4660米,节约资金16.9万元。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公司完成创新成果75项,节约资金200余万元。
2010年,海华公司紧密纺60支纱科技成果通过河南省专家鉴定,填补了河南省在这一方面的空白;公司工艺技术QC小组获2010年度全国纺织行业质量管理优秀小组、升华分厂细纱保全班获2010年度全国纺织行业质量信得过班组荣誉称号;升华分厂蒋卫东、王向明发明的“一种粗纱机卷装筒管”和动力处呼小占发明的“一种梳棉管道法兰卡专用制造设备”获国家三项实用新型专利证书。2010年12月23号,《中国纺织报》以“太行山下一枝花”为题报道了海华公司学习创新发展的文章,进一步提升了企业的社会形象和行业地位。
四、实现一个愿景——富裕员工,回报社会。
员工是企业的主体。没有员工也就没有企业。企业利益和员工利益是根本一致的。员工的努力,是为了企业的发展;企业的发展也是为了员工的富裕。公司在工作中非常重视员工在企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认真执行《劳动法》等法律法规,规范用工行为,关爱员工,依法保障员工各项合法权益,促进“共建和谐企业、共谋企业发展、共享发展成果”目标的实现。
工薪阶层靠工资生活。企业40多年来,从未拖欠过员工工资。随着企业赢利能力的不断提高。2007年,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和赢利水平的提高,员工每人增资100元,特别是在2008年经济危机的困难时期为员工增加工资,坚定了全体员工战胜危机的信心,2009年和2010又连续两年为员工加薪,其中2010年涨薪幅度达到25%。
企业是员工施展才能、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平台。在文化生活方面,组织用员工名字命名的操作技术擂台赛、实施135人才工程活动,鼓励员工岗位成才;评选最佳员工、树立先进典型,组织优秀员工旅游观光;坚持开展春季运动会、春节文艺晚会,让青年员工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公司每年都要给员工办几件实事,真心关爱员工,让员工有一个家的感觉。对贫困员工救助设置了专项基金,对大病、特困员工组织捐款活动,帮助其渡过难关,让每一位员工感到企业是自己身后的靠山。如在2010年3月,为患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棉纺分厂细纱摆管工刘新占组织捐款13400余元,焦作电视台《帮忙进行时》并对此进行了跟踪报道,宣传了公司扶危济困的优良传统;2011年春节刚过,得知公司内退员工郝绍东身患重病消息后,在短短两天时间内组织捐款13200余元。郝绍东2月20日发来短信,对公司和全体工友的关心和帮助表示感谢:“前天吕厂长带领一行及全公司员工的深情厚谊前来郑州医院探望我,就像一股暖流涌遍全身,我和我的全家由衷地表示感谢!感谢以曹总为代表的领导班子、中层干部、特别是与我素不相识的公司员工为我捐款,怎能不令人为之感动!这足以证明曹总领导的海华公司的团队精神及员工的综合素质之高!一人有难,全公司员工支援!等我康复后,定去公司表示感谢!”
员工利益无小事。公司从2006年10月开始设立“总经理信箱”,每周一开箱一次,在公司每周一次的办公例会上第一项议程就是研究答复员工来信,做到条条有答复和解决意见,暂时不能解决的也要给予合理的解释,并对于其中好的建议给予重奖。如电工张小起对细纱上吹风的建议落实后,年节电24万元,公司一次性奖励其1.2万元。2010年回复群众来信38期130余条,采纳80余条,调动了员工参加企业管理的积极性,解决了员工的实际困难,发挥了沟通干群关系的桥梁作用。
“十二五”期间,公司力求企业规模达到50万锭,销售收入达到20亿元,为实现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四大战略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今年是“十二五”时期的开局之年,开好局、起好步,意义重大。目前,工业园区一期10万锭项目全部竣工投产,二期10万锭项目已经开工建设,公司将迎来又一次重大的发展机遇。“富裕员工,回报社会”是公司的宗旨,公司将带领全体员工扎实工作,锐意进取,以优异的成绩向建党90周年献礼,共同创造更加美好幸福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