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嘉禾
编者按:在我市老领导、中共焦作市委第二任书记张重同志逝世25周年之际,老领导、曾任市委副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代主任、党组书记南嘉禾同志撰写并在《焦作日报》发表了这篇回忆文章。
(此文写作于2007年3月22日)
张重同志是中共焦作市委第二任书记,我在他领导下工作过,并和他在那个非常年代里共过患难,相处20年之久。那是政治运动频繁的年代、政令多变的年代。在那个历史条件下,张重同志是拼命工作兴事业,敢于求实显党性,无私亲民公仆风。他是一个好党员、好领导。今(2007)年3月29日是他逝世25周年纪念日,我便想用这篇回忆文章怀念他。张重同志是河南省孟津市人,读初中时受地下党的影响,毕业后于1938年奔赴延安,入抗大学习,不久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随八路军东征太行后,历任连长、指导员、营教导员、政委、团政治处主任。1947年大军南下时,受命任伊川县县长、伊川县委书记、中共洛阳地委秘书长。经济建设开始转向工业时,任郑州纺织机械厂党委书记、省委工业部办公室主任。1957年年初任焦作市委副书记,1958年年底任第一书记。
(一) 焦作建市之初,仅有一条新华街、半条民主路和居民密集的民生街,而且全部是矸石路面。张重同志来到焦作时,正值市委、市人委计划迁出民主北路旧居和进行市区建设规划。张重同志提出了大胆设计:向东拓展解放路,南北延长民主路,党政机关向东越河新建。在市委常委会上,他提出这两条主干道200米宽,除绿化带外,主路60米宽。因多数人不愿接受这个设计,最终框成了现在拥挤的解放路、民主路。与此同时,横向的太行路、和平街及纵向的塔南路、民主东路框架形成,焦作新区初步显现。除先前奠基的党政南北院大楼,焦作矿务局机关和市人民医院接踵而建…… 宽阔的道路刚交付通行,就遭到省里派来的工作组的检查。某厅一处长站在解放路西头,跺跺脚悻悻地说:“在这儿架机枪扫,也打不到一个人,弄这么宽干啥?市委要检查大城市思想。”这事被渲染得沸沸扬扬,大城市思想成了张重同志的代名词。道路建成后,张重同志主张两旁建筑与道路间保持足够距离,栽种树木花草进行绿化。但在“文化大革命”后期,无政府主义泛滥,人们纷纷砍去门前树木,搭建门面房经营商店。
2000年我市整治市容,拆掉的正是这些违章的不体面建筑。在张重同志的主导下,接着设计建设东方红文化宫,同样是内外不同调,以致奠基时改变原来设计,主体建筑南移了40米。虽然当时看来广场气势不小,但如果纵深多40米,今天会依然风采。文化宫两旁虽按原设计建成了少年宫、展览馆,但原设计背后的公园却被扼杀。对此,张重同志不甘心,经过勘察,提出在规划的市委家属院北建公园,北至太行路,西越石河直至民主路。当时,有人提出不搞那么大,只占石河东岸就行了。张重同志据理力争,指出要以发展眼光看,小了不好。说服众人后,张重同志约分管城建的副市长多日实地考察,磋商规划,终于设计出占地450亩,有假山、湖泊、猴岛、动物园和连接石河两岸的以宫殿式桥头堡牵拉铁索吊桥的人民公园规划图。随后,市里发动市民和机关干部义务劳动,挖土石方,栽种花木,建设凉亭等,动物也很快按计划配备齐全,花钱不多就建成了规模不小的市民休闲娱乐场所。遗憾的是,在非常年代,公园西南角被割占了一大片。以后的多次运动,吊桥也成了被批判的对象。张重同志抓的大型公益项目,还有可容纳4000人的民主北路露天体育运动场,都为焦作体育事业发展创造了条件。新区框架形成,许多单位陆续开建,日渐繁荣。这时,张重同志提出火车站南迁向南发展的方略,思考着新的拓展空间。张重同志甫任,便主动抓城市规划建设,以广阔的视野、巨大的魄力,冲破“紧箍咒”,使乡村集市似的矿区逐步向舒展、文明、现代化的城市发展,并取得非凡成就,在当时的观念陈腐、经济待振形势下,实属难能可贵。
(二) 张重同志接任第一书记是1958年岁尾,那时轰轰烈烈的大办钢铁运动已进行了近半年。1959年春,中央召开郑州会议,毛主席在会上说要压缩空气。这是一个纠“左”的信号,但这个信号很短暂,多数人还没转过神儿来,就又喊反右。可是,张重同志却敏锐地抓住这个机会,以质量、效益为目标,及早地、大量地淘汰炼铁炉,减少了经济损失。1958年全民大办钢铁,市直属有焦南、焦北、中站、马村、九里山5个钢铁厂,除焦南有一个54立方米炼铁炉外,其余为5、8、13、22立方米的土高炉500多座,2万多人上阵。炼出的铁质量不好、成本高,亏损累累。另外,各厂矿、企业、机关、学校建有小高炉、平炉65个。平炉是用坯或砖垒成的1米多高、20平方米至30平方米的长方形框,底层放着木柴(坑木、树木、破旧家具),柴上架炭,炭上放铁矿石,点火鼓风就算开炼,熄火开炉是一堆褐色的铁矿石凝结体,夹杂着炭核,雅称“烧结铁”,用榔头砸,铁、炭竟可分离。如此神话般的冶炼,竟无人质疑、无人敢否。张重同志看到这些,内心忧虑。1959年5月的一天,他在中站钢铁厂炉前发现“包馅铁”,忽有所悟,当即抱上汽车。第二天,市委召开各单位一、二把手会议,张重同志把“包馅铁”放在主席台上说:“这是中站钢铁厂生产的,大家看看是怎么炼的?有什么用处?”有人说是由于土高炉操作不当铁渣混流,有人说是开炉渗渣人为包馅,但一致认为炼铁纯粹是浪费,无使用价值。张重同志最后说,没有质量就没有数量,从明天起不准再出废铁了。在“大跃进”形势下,许多人在“擦粉”,不惜弄虚作假争上游。张重同志出于共产党员的良知,敢于“露馅”、“抹黑”。他的言行打消了许多干部的顾虑。会后,厂矿、企业、机关、学校纷纷停止了炼铁,出现了钢铁生产第一次收缩。同时,市委就“包馅铁”向省委作了专题报告,省委表扬焦作抓质量,并要求对“包馅铁”问题进行查处。省委的指示增加了张重同志整顿钢铁生产的勇气,继而在深入调查中他又发现吨铁成本竟有1200多元,比调拨价高出几倍。张重同志认识到炼铁不可能持久下去了。
1959年7月,张重在市委常委会上提出,钢铁定点由焦南、焦北两个厂生产,削减中站、马村、九里山三个厂,并形成了决定。这是钢铁生产的第二次收缩,砍了400个土高炉。两次大面积关停钢铁厂,是在河南省委即将(8月)召开贯彻庐山会议精神、大反右倾之前的果断决策,否则削厂则不可能,比钢铁彻底下马(1962年4月)提前了两年三个月。1960年反右倾趋缓,张重同志又抓住机会,以钢铁调不出去为由,决定让焦北钢铁厂下马,又砍掉了100多个土高炉。这是钢铁生产第三次收缩,比最终钢铁下马提前一年。张重同志实施“三砍”,停止了资财的无谓浪费,2万多名劳力也得到了解放。煤炭生产从1958年起不断组织高产,当年比计划超产16%,产量比1957年提高65.2%,1959年产量较上年又提高48%,1960年下半年产量继续攀升,但已是强弩之末。张重同志意识到它不比钢铁,在焦作是必保大项目。他以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判断,煤炭产量不断高产,内部必然出现诸多不平衡,必须早日认识这个问题,加以解决。于是,1960年下半年,张重同志到稳产的焦西矿和生产下滑的朱村矿进行调查,解剖“麻雀”。焦西矿当年(1960年)第一季度原煤产量比上年第四季度提高3.09%,第二季度又比第一季度提高1.75%,提前33天超额20.8%完成上半年计划。朱村矿当年第一季度原煤产量比上年第四季度降低14.4%,第二季度又比第一季度降低2.4%,上半年只完成国家计划的95.1%。通过调查分析,张重同志提出了三个问题:一是要一手抓生产,一手抓准备,只有为生产准备必要的物质条件,才能持续高产。焦西矿经常保持有5个月以上的获得量,而朱村矿工作面接替紧张,获得量无从保证。这就要处理好生产和准备的关系,不使采掘失调。二是准备工作也要质量第一。焦西矿树立了数量、质量统一观,在大抓掘进的同时,严格工程规格,加强巷道维护,保证有效进尺。朱村矿忽视质量,掘进规格质量不好,影响安全,不仅不能保证掘进速度,而且掘了不少废巷。三是尊重科学,按照客观规律办事。那种光要面(煤)、不要米(掘进尺)、乱扒(扒巷邦)、滥采(旧采法)、设备带病运转已经大吃苦头,不可光凭不切实际的主观热情盲目蛮干。张重同志的调查报告点中了煤矿生产的要害,发出了调整的信号,大家说这是对症下药的良方,产量虽会下降,可光明在望。《河南日报》记者看到张重同志的报告后,认为焦作抓住了煤矿的主要矛盾,遂以焦作市委第一书记的名义在《河南日报》上全文发表。果然,1961年中央发出了调整煤矿的指示。由于张重同志的敏锐眼光,焦作煤矿调整先行了一步。
(三) 上世纪50年代,焦作煤矿在河南甚至中南地区是首屈一指的大矿,河南省、煤炭部都非常重视。煤炭部部长陈郁每年必有两次到焦作考察。焦作以煤兴市,又是以矿务局党委及其机构搭建市委,市委第一书记始终兼任矿务局党委书记、局长。市委领导工作重点在煤矿,政府各部门的工作都向煤矿倾斜,口号是为煤矿服务。张重同志在1958年5月即“大跃进”前夕,提出焦作应发展煤业以外的工业,变消费城市为生产城市。他接任市委第一书记后,更是改弦更张。他认为焦作以煤兴市,但不能搞单打一,要进行产业转型,大力发展地方工业。其一,煤矿巨额投资在地下、在外围,长期发展不平衡,市区发展就会空洞化,难以繁荣。其二,矿工多为农民,长此下去,势必造成城市人口就业艰难。其三,发展多种经营,繁荣城市,增加财源,间接也是支援煤矿发展。为此,他向省委提出不再兼任矿务局任何职务的请求,由市委书记处一名书记兼任矿务局党委书记、局长。市委不是不管煤矿,但主要向地方倾斜。于是,撤销市委第一工业部,全套人马回矿务局成立煤矿党委;撤销第二工业部,建立市委工业部,专管地方工业。经市委研究,地方工业发展方针是:充分利用本地资源,立足为煤矿服务,生产群众生活需要的产品。
要办厂,首先要解决动力和机械加工问题。为此,1959年年初,市委决定建电厂和矿山机械厂,随后办起了铝厂,并依托硫磺矿生产硫酸、硫酸铝;依托硫铁矿生产化肥;依托石灰石建起碳酸钙厂、电石厂;依托电石生产乙炔碳黑,建立化工一厂;依托石灰石建起水泥厂;利用丰富的黏土办了2个耐火材料厂、3个陶瓷厂。新建的矿山机械厂承揽了煤矿的道钉、夹板等配件制造任务,并且不断发展壮大。新工厂不断建设,带动了机件设备加工业的发展,先后又建起了机械器材厂、电气修配厂、起重运输机械厂、群英机械厂、农业机械厂等。接着,为服务煤矿、工厂,办起了针织厂、被服厂,生产劳动工作服、手套等产品;为服务煤矿,办起了橡胶二厂、橡胶三厂,生产胶管、胶带、三角带。那个年代,人们参加劳动多,手工鞋已难以供应,张重同志提出建议,派人去上海学习胶鞋生产技术,于是很快办起了橡胶一厂,生产的胶鞋供不应求。后来又利用丰富的麦草资源,于1959年建成了第一座机械化造纸厂;根据生产、生活需要,又建起了机械砖瓦厂、木器厂、卫生材料厂、酒厂、酱菜厂。每个项目开工,张重同志都强调实行筹建责任制,不能拖拉,并且经常到现场督导,解决问题。产业转型、办地方工业,以张重同志为首的市委,简直到了着迷的程度。1962年的一天,张重同志外出归来,得悉谢姓老战友来选厂址未中意要走,他立即赶到即将启动的列车上,拽下客人说:“我领你去看个地方。”随即来到起重机械厂察看,谢某看中了。几天后,谢某便带有关人员来具体协商,我市出让厂址、厂房、设备及在册职工,将五机部在三门峡筹备的396厂迁来生产,这便是1963年投入生产的中州机械厂,是焦作首家军工企业。由于焦作市委的热情,1964年,五机部二局孙应龙副局长再来选厂,我市让出胶鞋厂和刚熄炉的焦南钢铁厂,建立了军用光学仪器厂,内称258厂,外称平原光学仪器厂。同年12月,五机部要再建一个与258厂配套的工厂,我市让出解放区办公地址,建立568厂,外称豫光机械厂。1964年,市委得悉化工部要建轮胎厂的消息,张重同志立即派人接洽,邀来考察,承诺任选厂址、建材优先供应、生活后勤提供保障,从而顺利建起河南轮胎厂。 张重同志在基层走访时,发现一些零星的织毛衣、修自行车的小手工业者都挂在手管局门下。针对手管局领导不求质量和规模的做法,张重同志提出必须加大领导力度,提高认识,进行规划,调整体制。于是,市委于1962年召开了规模较大的手工业工作会议。会议首先调整了所有制体制,把升为全民所有制企业和合并到全民所有制企业的人员、设备、资金、厂房等一律退回,转为合作社;对解放区、中站区、马村区需要厘清的32个厂社,逐个核算清退范围,研究了生产产品方向,重定厂名,划归手管局管理;其次是合理解决分配和工资福利问题;第三是健全组织机构,民主选举手工业社的理事会和监事会,城区、郊区的工业科转成手工业管理分局和联社办事处,为手管局和联社派出机构并直接领导,区和街道办事处不管工业,转社以后厂、社三权(人、财、物)交手管局管理。 解决了阻碍发展的体制、政策和领导问题,手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大小企业有230多个,从业人员近1万人,年产值1230多万元、利润470万元,主要生产日用品、生活用品、农具等。手工业产品有430多个品种,740多种花色,并创有名牌。此次整顿为焦作市发展打下了基础,以后建起的棉织二厂、三厂,化工四厂、五厂,玻璃厂,轻工机械厂均为颇具规模的集体所有制企业。 其间,我市又建成了市第二人民医院,成立矿业学院,又建了多所中小学及技工学校、卫生学校和多个大型商场,开通了市内公共交通,规划了新火车站,办起了广播电台和《焦作日报》,建起了焦作剧院……这也是产业转型带来的繁荣。 焦作市能有今天,是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产业转型起步的。张重同志高瞻远瞩,果断决策,功不可没。 在商贸方面,张重同志曾提出焦作市应发挥昔日怀庆府的商贸作用与功能。“大跃进”后,工厂下马,人员下放,商店凋敝,加之物资匮乏,街市萧瑟。对此,张重同志不改初衷,有大半年时间主抓财贸。他带着秘书整天到街上走访调查,和财贸商业系统干部、商店人员交谈,研究街市规划、店铺摆布;与财政、税务、粮食部门领导商谈,制定政策措施,出台了减免营业税政策,鼓励业主出租门面房,粮食部门垫支餐饮用粮,财政部门借贷少量资金;组织餐饮业人员、修理技师归位,整饰店铺。经过开发,街市店铺新增许多,日用百货、锅碗瓢勺等生活用品应有尽有,市民生活方便了许多。张重同志要求餐饮服务业要讲特色,恢复了老字号增福轩有名的锅贴、馄饨;恢复了特色小吃冠名,如靳贤书烧饼、张三包子、陈二眼烧鸡、怀庆牛肉丸子、羊杂碎、卤猪头肉。靳贤书烧饼成了招待客人的主食。中国京剧四团来焦作演出,名演员特意到新华街吃羊杂碎配靳贤书烧饼。为方便市民,市里又开办多个澡堂,特别恢复了搓背、修脚服务行当,成为一时奇闻。受到批判而绝迹的服务项目和特色小吃的恢复,是群众生活需要,也是对传统文化的挽救和传承。一次省委办公厅来人,问及张重,信口出语:第一书记抓财贸全省罕见。正是这个罕见,促进了街市繁荣。
(四)“大跃进”伤痕累累,经济倒退,生活困难,人们精神惘然。这时,张重同志考虑如何尽快渡过难关。1960年9月,他利用在外开会时间,写出了他的工作打算,寄给市委常委。他说,要做好工作,必须进一步改进领导作风和工作方法,忠诚老实,实事求是,把冲天干劲和科学分析结合起来,坚决同弄虚作假、形式主义的浮夸风作斗争。必须克服官僚主义作风,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生产第一线,调查研究,解剖“麻雀”,总结经验。在实际工作中,他实事求是地坚决关停钢铁厂,精简下放人员;在群众生活上,1960年年底开始纠农村“一平二调”,共退赔土地2万余亩、机器100余台、马车170辆、房子6.6万多间、牲口1000余头、生猪1.4万多头、羊2.1万多只。在农村实施体恤亲民措施,他与基层干部、农民一起研究试验广集代食品,把茅草根、棉花秆、玉米芯、玉米秆碾碎,提取淀粉,弥补缺粮;提倡老弱者“休克”疗法,强迫他们睡觉,以减少热量消耗。1961年年初,根据中央可留可散的精神,张重同志果断地全部解散了公共大食堂。1962年年初,张重同志冒着风险,决定市和县的所有农村增加自留地和拨出土地借给农民进行生产自救。当时班子内有人反对,农业口负责人警告说,借地已是违纪,自留地亩数又超标,恐怕不妥。张重同志斩钉截铁地说,多一分二分地发展不了资本主义。由于这项措施的实行,夏收后农民的饥饿及浮肿病问题得以解决。在城市,市民口粮不足,副食短缺,普遍吃不饱,幼少者嗷嗷待哺,老弱患者身体浮肿,职工情绪不稳。张重同志从为民生计出发,大胆采取了三项有违时政的措施:一是保证市民每人每天1斤菜,达标补充措施是用煤换菜,再者是提高菜农口粮标准。对此有领导极力反对,说这样做是破坏计划经济,违反粮食政策。张重同志解释说,计划和死人相比,救人要紧。二是根据不同工种,分别实行计件工资制、计时加奖励办法、计时小包干超产奖励办法。这些办法的实行,提高了生产效率,职工收入增加,情绪稳定。当时,这是“走资本主义道路”,张重同志顶了。三是拒压口粮标准。在粮食供应紧张时刻,省里下发通知,实行新的粮食供应标准,一律压低。张重同志看了电报心情沉重,签字后压了下来,未付诸研究。后来,省粮食部门在一个刊物上揭发焦作虚报冒领、多支粮食的事,之后派人下来检查,最终查出多支粮食740余万斤。经核查,多支的粮食包括三部分:一是社办(集体)工业用粮,省规定每人每月成品粮不得超过30斤未改,仍执行与地方国营相同标准;省规定牲口饲料每头每月国营7斤、社办5斤,都按国营7斤执行,这占57%。(下转T7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