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串让人引以自豪的数字和荣誉:2010年,全镇实现工业总产值93.4亿元,增速达24.9%;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7885元,比2009年增长7.2%;该镇2009年被评为全省百强乡镇,在2010年全省百强乡镇排名中从2009年的第83位快速升至第61位;该镇多次受到上级党委的表彰,七一前夕又被河南省委授予“全省优秀基层党组织”光荣称号。
数字也许枯燥,但当你走进孟州市西虢镇,就会从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中,从老百姓的笑声笑语中,感受到该镇党委、政府一班人带领广大党员干部执政为民的强劲魅力。
创良好环境助经济发展
发展经济,是西虢镇党委、政府始终坚持的工作重心。该镇把党建工作的着力点放在服务项目建设促进经济发展上,在全镇上下树立“一切为了企业,为了企业的一切”的理念,不断提升服务水平,积极为产业集聚区及镇区企业打造良好环境。
积极营造发展氛围。该镇开展了“党委成员联企业、党员小组联项目”活动,建立“一个项目、一位领导、一套人马、一抓到底”的项目推进机制,确保项目建设顺利推进,企业健康快速发展。“满意基层站所在西虢”和“村企支部联建”活动,增强了基层站所的服务意识,融洽了村企关系,全镇上下共创经济发展好环境。该镇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改善硬环境,先后完成了2座11万伏变电站建设、68公里主次干道、1.1万米排水管线、1.6万米供水管线建设,污水处理厂、涝河改建工程正在进行中,为入驻企业搭建良好的发展平台。打造洼地效应。按照“党建-人才-科技”三位一体的模式,想方设法加大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力度,以强化城镇集聚功能,以推进城镇化进程为突破口,吸引外部生产要素向区内集聚。
一年来,西虢镇共实施新建续建1000万元以上项目31个。其中新建26个,续建5个,包括亿元以上项目13个、5000万元至亿元项目6个、3000万元至5000万元项目2个、1000万元至3000万元项目10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7.2亿元。目前,该镇产业集聚规模效应初显,超10亿元企业群体不断壮大,拥有了世界最大的气缸套生产企业、世界最大的核黄素生产企业、世界最大的羊剪绒生产企业和世界最大的超硬材料生产企业“四个世界之最”。产业集群化发展步伐明显加快,汽车配件、生物化工、皮草、“嘉陵”和新材料等“专业园区”初具规模。
当先锋模范谱富民新曲
让农民富裕起来,是做好新时期农村党建工作的重中之重。
西虢镇党委、政府在解决农民增收方面,注重发挥村级党组织和农民党员的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该镇将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等31项主要任务指标分解落实到各村党支部,同时建立了系统的科学工作评价体系,激发了农村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创先争优的积极性。
该镇寺上村党支部通过与村委会和群众代表协商,盘活闲置土地140亩,引进和创办了以怀药加工为主的饮料厂,引进了年产值千万元的郭氏语音锁厂和食用菌厂。目前,奶牛养殖场、肉鸡饲养厂、食品厂、金浪湾水业等企业蒸蒸日上,不仅每年为村集体增加收入几百万元,还实现了本村300余名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
通过发展能人经济,该镇把全镇各类能人联合起来,引领农民“换脑袋、装口袋”,培养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致富项目。该镇梁庄村无职党员张建国创建丹参种植合作社,带动全镇丹参种植5000余亩,与亳州、安国、哈尔滨等地客商签订收购合同200万吨。截至目前,全镇农村专业合作组织达22家,正式会员3400人,参与产业化经营农户1050余户,有力地促进了药材、粮食、乳制品等农产品加工产业链条的发展。
建民心工程创美好生活
按照“五好”党员干部创建标准,西虢镇印发了《民情日记》,建立了镇、村两级干部进村入户了解民情工作机制。全镇党员和群众结成帮扶对子620余对,为农户解决难题800余个。
近年来,该镇新修农村道路137公里,完成沼气建设1141户,实施10个村安全饮水工程,整治涝河600余米,建设排污管网4800余米;建成镇区垃圾中转站1座、地坑式垃圾中转箱20个,配备小型垃圾清运车2辆、大型垃圾清运车2辆和保洁员135名,初步建立了“户分类、村收集、乡运输”的垃圾清运模式。
同时,梁庄村投资30万元完成了节水灌溉工程;西逯村投资10万余元打井、铺设地埋管,解决了群众饮水安全问题;莫沟村投资8万元完成提灌站建设,并进行设施配套;落驾头村、西虢村、路家庄村三个村主动结合,共同投资20万元,解决了困扰三村9000余群众一二十年的汛期排水问题。该镇建成西虢村、姚庄村、梁庄村等13个村级综合服务中心,还配备修建了广场、游园等休闲场所23处。
为了满足广大农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该镇建成了三级文化活动网络。目前,全镇有演出队34个、文化中心21个、农家书屋18个,每到农闲时节,村民们扭秧歌、跳健身舞,用锣鼓、唢呐和歌声来表达心中的喜悦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本报记者 仝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