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一版)2006年春,北冷乡杜庄村杜某的妻子在一次车祸中被撞成重伤,高位截瘫。为了给妻子看病,杜某变卖了家里所有值钱的东西。更令人无奈的是,肇事者是一个未成年人,其父母都是农民,家境贫困,面对巨额赔偿,也是欲哭无泪。法庭上,杜某一直沉默着,并没有提出太多的意见和要求,但王卫东却从这位农民汉子的叹息声中听到了一种无奈、一种绝望。休庭后,王卫东追上悻悻而去的杜某,在路边与他长谈了一个多小时。杜某情绪激动地说:“你说我现在的日子还怎么过,我活着还有啥意思?如果你解决不了我的问题,我就拉着老婆住到他家里,让他也不能好过。”面对这个不堪重负的农民汉子,王卫东心痛不已。
此后的一个多月里,王卫东先后十数次往返于原、被告家中,一方面看望和安慰杜某,并以自己的微薄之力给予他适当的资助,另一方面耐心做被告父母的思想工作。最后,双方被王卫东的真情打动,达成了7万元的赔偿协议。为促使被告父母履行协议,王卫东又协助被告父母贷款,同时向院领导汇报,免收了所有的诉讼费用。案件结束后,王卫东将杜某的情况向乡政府作了汇报,通过杜庄村委会,为杜某及其妻子办理了农村低保。
真情对待群众
用真心办理案件,用真情对待群众,王卫东赋予严肃的法律以鲜活的生命。群众利益无小事,在他的心中,每起案件都是一个维护稳定的政治任务、每次巡回办案都是一堂法制课、每位当事人都是一条密切与人民血肉联系的渠道,他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人民法官为人民”这一时代主题。
近年来,王卫东所在的北冷中心法庭在切实加强对农村民调业务指导的基础上,紧紧依靠农村民调组织,到田间地头调查研究,在群众门口开庭审案。2005年以来,王卫东共到农村办案和开庭300余次,足迹遍布辖区的每一个乡村,王卫东因此成了辖区群众心中的“明星”法官。通过对案件的公开审理,通过对旁听群众关心、关注的问题就案讲法,通过邀请民调主任、群众代表发表看法、参与调解,群众的法治水平得到提高,文明意识明显增强。
王卫东有一个随身携带的小本子,本上公公正正地写着“工作做到家,责任负到底”十个大字,里面密密麻麻地记录着当事人的姓名、电话、住址、案由、结案情况等。王卫东经常利用下乡或业余时间和当事人联系,对当事人进行回访,督促案件当事人到期执行并解决他们在今后工作、生活中可能出现的矛盾纠纷。2008年以来,王卫东结案645件,其中有592件在他手中得到了圆满解决,移送执行的只有53件,仅占结案数的8.2%。
武德镇徐堡村有位寇大娘,因为赡养问题将其儿子告上了法庭。经王卫东调解,寇大娘的儿子每季度给付其赡养费60元,并负责吃饭穿衣等。在给付过程中,娘儿俩又发生了矛盾。王卫东回访发现这个情况后,要求寇大娘的儿子将钱物送到法庭,他自己亲自给寇大娘送到家里,一直送了三年。每次送东西时,王卫东都要和寇大娘拉家常,终于做通了寇大娘的思想工作,化解了娘俩的矛盾。如今,寇大娘和儿子生活在一起,享受着天伦之乐。
追求和谐之美
“一代官司三代仇。法官应当追求的是一种和谐之美,这种和谐是社会关系的和谐。”有一身好拳法的王卫东深谙太极之道,他说,“调判之间,不是为了结案,而是为了满意。”
有这样的思想源于一次办案。1998年,王卫东在办理一件邻里之间欠款纠纷的案件时,调解没有最终达成,案件是判了,被告也归还了原告的欠款,但邻里之间的和谐关系却最终破灭。这是王卫东为数不多的调解没有达成的案件,这让他非常自责:“要是当初再多跑几趟,多做一做工作,案件也许就能调解好了。”
此后,王卫东转变了办案方式,他把调解贯穿于案件办理的每个过程。“即使案件判了,只要还没有执行,就仍然有调解的余地。”王卫东说,“即使是一件最普通的民事案件,也往往会成为群众茶余饭后的议论话题。这种议论不仅是对原、被告你是我非的评判,也是对法官办案能力、办案水平、办案效果的评判,更是对法官作风、司法功能以及法院和法官形象的评判,它必将对人民群众的意识和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我们对每一起案件的处理,不仅要合法,还要合理、合情;不仅要解决问题,还要化解矛盾、追求好的效果。”
在认真做好每一起案件调解工作的基础上,王卫东和他的同事们在辖区86个行政村建立了3个巡回办案点、86个便民服务站,向辖区群众发放便民服务卡5000多张。他们通过建立便民诉讼网络、加强对民调组织的业务指导和与人民调解组织的互补互动,使辖区呈现出了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有了纠纷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王卫东成了辖区群众的一种依靠,不论白天、夜晚还是节假日,只要群众一个电话,王卫东都会及时赶到,为他们送去一名基层法官最诚挚的帮助。为此,王卫东牺牲了很多时间。
他的父亲今年已经80岁了,一个人在老家做饭吃,每次王卫东回家看望父亲,都是匆匆去匆匆归,有几次老人家身体欠安,都是姐姐领着看的医生。他爱人李彩玲是幼儿老师,2007年冬天被摩托车撞成骨折,王卫东仅在床前伺候了3天。因为在法庭中午不能回来,整整3个多月,王卫东都是早上做好双份饭,中午让爱人和孩子热热吃,晚上回来再弥补一整天的缺憾。王卫东感到愧对父亲、爱人和孩子,但他说:“这是老父亲和爱人对我最大的支持,把每一起案件都处理到最好,让每一个当事人满意,为社会多创造一分和谐,是我最大的欣慰。”
(王卫东的先进事迹由本报和焦作电视台《焦作新闻》、《零距离》栏目,焦作人民广播电台《焦作新闻》栏目,《焦作广播电视报》,《焦作网》共同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