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严宋公讳耀辰,字拂青,号安昌翁,行三。生于公元1911年,卒于公元2004年,享年94岁。
家严生前曾任县文教科宣教股长、中国书画艺术促进会理事、河南省老年诗书画研究会理事、焦作市书法家、美术家协会会员、武陟县老年诗书画研究会副会长。
家严出生于杏林世家,曾祖父、祖父经营同仁堂药店,济世养家。家严9岁入塾,始读孔孟,12岁师从武陟名儒王文田先生习诗文、书法,学识渐进。16岁考入县师范讲习所,因家境维艰辍学。同年又考入县师资培训班,结业后职志教育,曾在育英完小、小徐岗完小、圪垱店完小等校执教。
家严于1930年与慈母冯氏完婚,共育五男三女,殇二,育成四男二女。二人期颐偕老,患难与共,走完一生。
抗战爆发,家乡沦陷。家严与慈母携子女逃至徐店、小徐岗村,舌耕糊口,颠沛流离,茹苦含辛。
1948年武陟解放,家严于1949年2月由学校调县政府工作,主持筹建了武陟县人民文化馆,开创我县建国初期文化、文物事业。期间家严为国家收集了许多珍贵文物,并将祖传文物、古书籍数百件无偿捐献给国家,受到省、地、县政府的表彰。1956年在国家《文物参考资料》曾作专题报道。
建国初期,家严经常冒着严寒酷暑,带着电影、幻灯、图片在农村巡回展出,被县政府授予宣传模范、灭蝗模范、先进工作者、文物工作模范等称号。
1957年家严蒙冤划为右派,解职归耕。时值祖母年迈,子女求学,家境困窘,苦不堪言。
1960年,饿殍遍野,家徒四壁,菽麦难觅,野菜果腹。为了活命,慈母与小弟沿乡乞讨,吾与家严开荒种田,长街卖画聊以度日。
1966年,文革风云突起。家严又罹灾难,批斗游街、抄家接踵而来。家严一生嗜书如命,珍藏书画均被抄走遗失,成为终生之憾。“文革”中,家严拖着病躯,长年扫大街,拉垃圾,接受“改造”,饱尝人间辛酸。
“仰天大笑逢甘霖”。1978年家严平反复职,重返文化馆工作.1980年离休。此间家严已是七旬高龄,仍参与了县地名志、县志的编撰和文物收购工作。之后,在县老年大学义务执教,讲授诗书画知识达10年,备受敬重。
家严一生痴醉诗、书、画、金石及考古。建国初期绘制的《劳模李恩同》连环画册由河南省美术出版社出版。晚年是他的创作高峰,陋室中创作了大量讴歌新社会的书画、诗词作品。多首诗词在《中华诗词》、《中州诗词》、《荆楚诗词》等书刊发表。千余首诗词遗作经搜集整理,于2011年5月得以刊印。
家严的书画、金石作品被《当代书画作品集》等10多部大型丛书收录,并被河南省群艺馆、宁夏银川美术馆收藏。1988年、1995年,家严的书画被县政府作为礼品赠与日本友人。他的考古论文被《中国专家论文集》收载。
家严为人谦和,生活俭朴,布衣粗食,潜心艺术。虽身处逆境,历尽坎坷,仍矢志研究华夏传统文化艺术,博览群书,严谨治学之情操使吾辈与后代折服。家严的生平业绩被武陟县志(1986年至2000年版)人物篇收录,是对他一生的首肯。武陟县诗书画研究会副会长王宗望先生为家严写挽联:“亦师亦友亦兄,传播艺舟期百岁;精韵精书精画,浮槎银汉失良工。”是对他艺术人生最确切的概括。
家严刻苦自修中医、针灸。慈母体弱多病,幸赖家严懂岐黄,会调养,才得以长寿。平日还常为亲朋、邻里把脉延方,施药医病。
家严耄耋之年,步稳体健,思维清晰,每天除读书、看报、泼墨书画外,坚持练八段锦,常年不辍,加之胸襟宽阔,沉湎艺术,四世同堂得以高寿。家严90岁后多病,子女竭尽孝道,得享晚年。
宋氏书香门第,家道中兴,后继有人,家严可笑慰九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