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仕智 本报通讯员 崔红星
“一送红军下南山,秋风细雨扑面寒,树树梧桐叶落完,红军几时再回山……”7月4日晚,华灯初上,悠扬的《十送红军》舞曲从修武县郇封镇郇封村文化大院里传出很远。
记者走进大院,灯火通明,百余名妇女随着音乐,踏着节拍,翩翩起舞,后面还跟着几名小孩子手舞足蹈,许多男女老少也来驻足观看。
“俺们干的活是三班倒,只要上白班,白天干活再苦再累,晚饭后俺都要出来,跳跳舞、做做运动。”舞姿优美的蒋海花侃侃而谈。这些二三十岁的“蒋海花”们作为第二代农民工,在家门口的企业中打工,月收入1300~1400多元。她们不光努力打工挣钱,还讲究生活质量。
“俺们村喜事多多!一喜是村周围的企业越来越多,乡亲们再也不用外出打工两地分居了!二喜是夏粮大丰收,和种业公司签有育种协议,不愁卖不上好价钱!三喜是俺们的业余生活越来越丰富。原来,村子里有几处跳舞点,由姐妹们自发组织买设备、学跳舞。现在好了,县妇联免费培训,村里还提供场地和设备。你瞧,俺们农民的舞姿多么优美呀!俺们还要参加县里的红舞大赛,为建党90周年献礼呢!”领舞的郇封村妇女主任薛秋霞掩饰不住幸福的喜悦,高兴地说。
作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的修武县,今年小麦高产再创新高;去年,公众安全感指数在全省158个县市区中名列第一;全县农村五保老人供养率全省领先,又是全省首批新农保试点县……如今,修武农民的幸福指数一次次被刷新。
郇封村是一个缩影,如今的农民不再满足于吃好、穿好、有钱挣,而是要求活出质量、活出风采。日前,跳红舞在修武县各个乡村红红火火地开展起来。记者强烈地感受到,他们舞出了自信,舞出了新时代农民的风采。一个勤劳、开放、敢闯敢试的农民群体正在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大潮中破浪前行。①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