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4下一版
图片新闻
学习七一讲话精神
不要带血的利润
省交通厅调研组莅焦调研桃花峪黄河大桥项目
勇立潮头唱大风
省优秀复转军人
年度新闻人物投票开始
舞出农民新风采
我市5个现代农业项目获评省优
我市2010年中央投资
水利项目进展获省厅表彰
焦作旅游快讯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1年7月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勇立潮头唱大风
——记武陟县育杰学校校长魏晓芝
  赵晓晓 摄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焦作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本报记者 赵晓晓

  从一个洗碗工转变为闻名全市的焦作十大女企业家之一、从一个文化知识不丰富的初中生到拥有两所学校的校长、从拼命创业赚钱到无私奉献教育……今年已经50岁的魏晓芝,走了一条不同寻常的路,她敢于第一个吃螃蟹、勇立潮头唱大风歌:在武陟县开办了第一家私立照相馆、创办了第一所私立学校。

  魏晓芝走过的这条路充满了挑战、布满了荆棘。一路走来,她靠智慧、胆识、勤奋成功闯过了重重关卡,至今仍躬身践行着多年来的一句诺言:“我文化不高,但我一定要把我这两所学校办好,为孩子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第一只“螃蟹”:打工妹变为老板娘

  16岁,初中毕业,魏晓芝就到武陟县国营食堂当了一名洗碗工。可是,不甘心一辈子刷碗的她,很快就跳槽到该县化肥厂当油漆工,接着又转到该县第一造纸厂当一名车间工人。

  就在她由车间工人升为车间主任的时候,被查出患了肺结核病,按规定她应由厂里负责照顾。但魏晓芝是个闲不住的人,她主动申请为厂里清理、变卖废品,受到了厂领导称赞。恰巧这时,一直在该县集体照相馆搞摄影的丈夫被调整到食堂工作,可他怎么也不愿去。

  怎么办?1977年,刚刚度过了病情的隔离期,魏晓芝就和丈夫商量,作出一个重大决定:俩人都辞职下海,利用丈夫的摄影特长,在武陟县城开办了一家私人照相馆。

  这是该县第一家私人照相馆,在全县引起了轰动。自然,敢于吃第一个螃蟹的人,尝到了鲜美的肥蟹肉。直至1993年,她的精力一直集中于此,先后开办了2个照相馆,雇了14名员工,过足了老板瘾。

  第二只“螃蟹”:毅然投身教育

  就在2个照相馆生意十分红火时,魏晓芝又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创办武陟县第一家民办幼儿园。

  她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勤奋好学,一直是尖子生,不用大人操心他的学习;小儿子生性淘气,喜欢恶作剧,人称“捣蛋鬼”。1993年秋季,小儿子已经7岁,该上小学一年级了,尽管他考试合格,却仍被刷了下来。

  是不是儿子太调皮了?魏晓芝辗转托人未果,但这时她知道了真正的原因:学生多,学校少,一个班级就容纳100多人,实在塞不下了。

  没学可上,魏晓芝只好把孩子送到郑州市一家幼儿园,让他适应新的环境。仅仅半年,儿子变了,三个小变化至今仍深深印在她的脑海里:到家给家长倒水喝、给妈妈端洗脚水、上学时主动要求不买零食。

  儿子变了,母亲欣慰了。这时,魏晓芝想,有多少和她一样的家长正在期待孩子变得更加懂事呢?于是,魏晓芝毅然投身教育,在武陟县城创办了一所幼儿园,像郑州这家幼儿园一样,不仅教孩子学习知识,更教孩子做人和礼仪。

  1994年,魏晓芝说服了持反对意见的丈夫,投资50多万元,整修了一家倒闭的纱厂,只有6个教室的“超前幼儿园”建立起来了,成为武陟县第一家私立幼儿园。

  第三只“螃蟹”:再办一所小学

  幼儿园招生第一年:计划招生240人,结果仅仅招了120多人。

  第二年,学生不增反降,走了30多个。

  显然,魏晓芝的一些新的教学方法还没被社会认可。“没关系,他们怎么走,还会怎么来。”魏晓芝一边鼓励学校老师,一边坚持自己的教学方法。

  “当时还没有素质教育的概念,但我坚持注重培养孩子们的习惯养成和独立思考能力。”魏晓芝说。按照当初的办学理念,奇迹发生了,不仅原来退学的孩子回来了,而且于1995年毕业的11位该上小学的孩子也留下来了,他们坚持要在这里念书。

  1996年,更多的学生要求留下来。魏晓芝感动了,她融资100多万元,创办了武陟县第一家私立小学——育杰学校。2001年,她再次融资400多万元,进一步扩大学校规模,发展到6个年级28个班,教师也由原来的30多名增加到80多名。

  一路走来,魏晓芝成功了:在武陟县,学生以上“超前幼儿园”和“育杰学校”为荣,师范学院毕业的学生也踊跃到她办的幼儿园和学校任教;该校先后有10多位教师到其他学校当了幼儿园园长、小学校长。

  支撑魏晓芝投身教育的动力是什么?在她的教学日记本上,记者找到了答案:“我办教育不是为了赚钱,办学校就是想为孩子们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

  6月24日,站在孩子们中间,一脸笑容的魏晓芝告诉记者:“我最大的收获是事业有成,我最大的幸福是家庭美满,我最大的希望是儿子继承父母的敬业精神,我最大的愿望是办一所育德学校。”

  (魏晓芝的先进事迹由本报和焦作电视台《焦作新闻》、《零距离》栏目,焦作人民广播电台《焦作新闻》栏目,《焦作广播电视报》,《焦作网》共同推出。)

 
3上一篇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山阳路56号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3924268
豫ICP备05017631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