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北京7月10日专电(记者白瀛)日前在北京举行的研讨会上,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摄制的建党90周年重点献礼片《飞天》获得了好评。专家认为,影片塑造了一位有别于过去类似影片的“低调英雄”,同时用个人梦想隐喻了民族梦想,并创造了中国科幻电影的一种独特的美学风格:未来现实主义。
《飞天》由王珈、沈东执导,刘之冰、于波、牛莉、姜瑞佳、李幼斌、巫刚等主演,讲述了中国航天员张天聪为了“飞天”梦想,屡屡受挫却永不言败,并凭借过硬的技能完成使命,最终实现“飞天”梦想的故事,揭秘了鲜为人知的航天员训练细节,描绘光芒背后不曾曝光的“备份航天员”的生活和心路历程。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尹鸿说,影片有别于过去塑造高调英雄的类似作品,而是塑造了一位“低调英雄”,一开始有点悲情,后来完成了一个欲扬先抑的释放状态。
中国电影家学会编审王人殷说,主人公张天聪是个悲壮的英雄,在他身上观众可以看到永不言败、无怨无悔的牺牲奉献精神。同时,影片把主人公对航天事业的无限热爱和国家需要融合在一起,从而成为中国电影中一个富有时代感的新形象。
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副主任饶曙光说,影片成功的地方就在于采取平民化的视角和悲情化的叙事策略,主人公外在的平民化元素与内在的英雄精神,构成了他的独特性格。“他身上很多平民化、温情化的东西,其实很能打动我们当下的年轻观众。”
饶曙光说,影片在多层次、多侧面立体化塑造张天聪性格的同时,对性格所隐含的人文价值和内涵的表达达到了一个新的深度和高度。“我觉得《飞天》表达了一种更具现代性的英雄观念和价值追求:只要守望,价值就会实现,这是个人守望与民族梦想的一个非常有效的嫁接。”
国家广电总局副局长张丕民说,《飞天》看起来是写一个航天的故事,其实是一个巨大的寓言和象征,象征了中华民族在走向复兴的过程中也历经了挫折和磨难,但是我们有信心实现一种国力崛起,有信心实现飞天梦想,是一部中华民族的生命史诗,是一种对生命情怀的礼赞。
影片高潮部分是一场惊心动魄的太空营救,展现了辽阔浩瀚的宇宙奇观。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秘书长张卫认为,《飞天》创造了一种中国科幻电影美学风格:科幻现实主义,或者叫未来现实主义,即把科幻、未来和现实结合得天衣无缝。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胡克认为,此前的主旋律电影一般都是从历史中找灵感,体现出主旋律精神,但是《飞天》、《歼十出击》这两部八一厂的电影,是从现代和未来找灵感、体现现代精神,这更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特点,从而把主旋律电影向前发展了一步。
但他同时指出,用现实主义来处理未来也有叙事上的局限,比如“天问一号”中的人应该有受伤甚至牺牲;比如“天问二号”在营救时应该遇到更多挫折和危险,而且最后解决问题不应该完全归因于指挥部设定的程序,而是主人公个人的经验和智慧。
《飞天》剧照。 (本报资料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