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新闻纵深·金融之窗 上一版3  4下一版
大汛当前,如何化解沁河之忧?
加息周期来临 百姓如何面对
上半年投放个人类贷款超3亿元
市商业银行群防群治保安全
图片新闻
假币坑农坏良心 卖瓜收钱须细心
小企业贷款业务开局顺利
农行转账电话真方便
拓展中小企业授信业务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1年7月1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大汛当前,如何化解沁河之忧?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焦作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核 心

  提 示

  沁河河道高悬,善淤善决,素有“小黄河”之称。在黄河众多支流中,沁河是唯一纳入黄河统一管理的河流,也是目前黄河中下游唯一没有控制性工程的重要支流。沁河丹河口以下左岸堤防是国家防总确保堤段,特别是老龙湾以下的沁河河段,是黄河大洪水顶托倒灌影响最严重的区段,一旦决口失事,将会造成淹没华北的灭顶之灾,京广、京九等交通大动脉梗阻瘫痪。沁河防汛是焦作防汛的重中之重。在大汛到来之际,记者走近沁河,探求在黄河防洪体系的棋盘上占有特殊位置的沁河防汛。

  本报记者 郭树勋 本报通讯员 冯艳玲

  连日来,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副指挥长、焦作黄河河务局局长程存虎没有睡过一个囫囵觉,没日没夜地带着相关技术人员沿着沁河巡防巡查。程存虎说,目前焦作防汛进入关键期,沁河防汛又是重中之重,沁河防汛抢险实力和能力如何,必须做到心中有数。记者近日在采访程存虎时,从他那敏感而急迫的眼神中看出这位老河务工作者的坚定和自信。他说:“沁河安危牵动着焦作市、黄委乃至黄河防总高层的神经,防汛工作必须确保万无一失。”

  沁河防汛,究竟有怎样的艰巨性、紧迫性和复杂性?

  ▲沁河,犹如高悬达摩之剑

  沁河是一条古老的黄河支流,发源于山西省沁水县太岳山脉南麓的二郎神沟,经沁源、安泽、沁水、阳城、泽州等县穿越太行山,于济源市的五龙口出山谷进入平原,流经济源、沁阳、博爱、温县、武陟5县市在武陟县方陵村汇入黄河。河道全长485.5公里,下游防洪河道长90公里,单从长度和宽度来说,沁河与黄河相比,绝对是一条小河。然而,正是这条小河,流域面积达到13532平方公里,占“三花间”(三门峡至花园口)32.5%,占“小花间”(小浪底至花园口)50.1%。沁河以其下游防洪河道临高背低的悬河特点、游荡性特征以及“善淤善陟善决”的历史事实,使沁河素有“小黄河”之称。

  此外,沁河还受到自身不容忽视的“三险”夹击。一险,沁河是黄河下游唯一没有控制性枢纽工程的支流,一旦发生较大洪水,就会以破竹之势冲出峡谷,而且五龙口至小董之间落差较大,比降0.63%。,洪水来猛去速,防守难度很大。而武陟县城至沁河口一段落差变小,只有0.18%。的比降,一旦黄沁并涨,受黄河水顶托,又有倒落之险。二险,丹河口以下河段悬河特征明显,河床高出两岸地面2~4米,最大7米。如果在老龙湾以下左堤决溢,就等于黄河决溢,将危及华北平原安全,受灾面积3.3万平方公里,京广铁路、107国道、京珠高速、焦晋高速、新济焦高速尽在一片汪洋之中。如果右堤决溢亦会有南岸沁阳、孟州、温县、武陟4县市近百万人口受灾。三险,沁河大部分堤防段面薄弱,渗径不足;河床萎缩,没有控导工程,从沁阳的王曲至武陟的滑封共有4处险恶斜河河势,随时都可以在中小洪水情况下发生上提下挫顶冲平工段的恶性险情。

  ▲沁河,频繁水患不能漠视

  据史料记载,从三国时期的魏景初元年(公元237年),至1948年的1712年间,沁河共有117年决溢,决溢293次,给沿河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其中,淹没县城18次之多,沁阳县城被淹6次、武陟县城被淹没4次、获嘉县城被淹没3次、新乡县城被淹没4次、汲县县城被淹1次。历史上沁河至少发生过3次特大洪水,最大一次为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大致推算当年山西省阳城县九女台洪水流量达14000立方米/秒,沁阳古城决口,水入城,淹死人畜甚多,房屋倒塌。第二次在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沁丹河并涨,多处决口,沁阳城被淹,死人万计,毁城墙28处,新村决口,河改道。博爱大岩、朱湾决口。武陟漫决古阳堤,灌北城,又北决寻村堤280丈。最后一次发生在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沁河发大水,推算五龙口洪峰流量为5700立方米/秒,沿河决口27处,沁阳左岸瑶颐、坞头、坞颐、王村、长村、常乐、鲁村;右岸伏背、期城、东乡、水南关、仲贤、龙驹;博爱留村、蒋村、内都、武阁寨;武陟左岸渠下、右岸朱原村等处堤防先后溃决。获嘉、修武等县被淹。

  沁河不仅危害沁阳、博爱、武陟、修武、获嘉、汲县、新乡等县,在清初一段时间还顺黄河故道流至原阳一带泛滥成灾。据记载,康熙元年(1662年),“沁水决阳武(今原阳县城),堤南一带尽没,原武(今原阳县原武镇)平地行舟”。

  由此可见,沁河是一条水患灾害频繁的河流,而现在的沁河仍然处在历史的沁河的水文气象环境及旱涝规律之中,虽然这些规律朝着枯水年份逐渐增多的方向渐变,但沁河发生特大洪水、大洪水、中常洪水的可能性并不小,1954年3500立方米/秒的大洪水、1982年4130立方米/秒的特大洪水以及2003年历史罕见的超长秋汛都在说明:沁河防洪决不可掉以轻心。

  ▲沁河,小水大险警钟在耳

  2003年8月27日,沁河五龙口水文站发生680立方米/秒洪峰,对沁河下游设防4000立方米/秒洪水的堤防来说,的确是中小洪水。但就是这场洪水在沁阳市辖区河道演进过程中,发生了多处较大险情。首先是左岸北金村22+042~22+108堤段洪水大边溜加回流冲刷险工下沿平工段,致使66米长的堤坡严重坍塌,部分已塌至堤肩。其次是同年8月28日沁河右岸17+095~17+300河段由于受斜河顶冲,洪水以4~5米/高的塌滩速度,使宽65米、长205米的临河高滩一夜之间塌至堤根10余米的地方。这两处险情都十分危急,是1956年右岸路村平工段堤防坍塌重大险情之后的又一次重大险情。但这一重大险情却是在较小洪水流量的情况下发生的。

  那么,沁河为什么会小水生大险呢?

  7月6日,沁阳河务局防汛工作主管领导朱俊荣陪同记者在沁河险段——沁阳马铺险工走访时解析了缘由。他告诉记者,第一是游荡性河道原因。沁河是黄河下游一条大的支流,而且在善淤善徙、临高背低、游荡性等方面与黄河类似。在中常洪水的情况下,河势游荡,无规律的塌滩坐弯,极易生成斜河、横河顶冲险工、平工堤段而生险。当河势条件特别险恶的情况下,就有可能发生小水大险的现象。第二是沁河防洪工程建设原因。沁河虽然在许多方面与黄河类似,但毕竟河道断面较窄,在治理方面并没有修建控制导流工程,堤防险工都是抢修出来的,遇中常洪水无法通过防洪工程来改变河势走向而减少斜河、横河对堤防的威胁,这也是沁河发生小水大险的一个重要原因。许多业内人士和专家已经看到这一点并提出了规划沁河治导线建议,有计划有重点地修建一些具有控导工程作用的防洪工程,归顺中常洪水的河势走向,确保堤防工程安全。第三是含沙量原因。2003年沁河洪水过程共有4次,洪峰流量分别为680立方米/秒、430立方米/秒、375立方米/秒、315立方米/秒,而最大含沙量仅为首次洪峰时的18.2公斤/立方米,含沙量极小,基本属于清水下泄,具有秋汛洪水的明显特点。这种洪水一是演进速度快,二是冲刷力强,因而塌滩的几率大,顶冲工程时特别容易出险,顶冲平工段后还容易出大险。第四是河道萎缩原因。由于沁河自1996年发生1280立方米/秒洪水后一直没有发生较大洪水,每年枯水期沁河都要发生断流现象,持续枯水年使沁河河道萎缩,排洪能力下降。这种长期不行洪的河床,一旦遭遇中常洪水,就可能在缺乏固定流路的情况下像野马脱缰一样恣意横流,形成斜河、横河、滚河或顺堤行洪等险恶河势,继而发生大的险情。

  由于造成沁河小水大险的种种因素可能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继续存在,因此,沁河发生小水大险的可能性非常大,决不能轻视中小洪水,要把防御小水大险放在沁河防洪工作中统筹考虑。

  ▲沁河,大汛当前何以应对

  据介绍,目前,沁河主要防汛隐患一是现有的堤防险点险段有30余处,部分险点险段已经进行了加固处理,但大部分未经大洪水考验,目前仍有14处未进行处理。二是沁河险工经过多年运用,破损、残缺问题突出,主要表现为强度不足、老化严重、隐患较多。三是险工土石接合部土体流失,坦石蛰陷,凸凹不平,坦石坡度陡,宽度不够,稳定性差,抗洪强度降低。2008年以来完成的伏背、善台、西良仕、东关、王顺、白水等险工改建工程,未经大洪水考验。四是沁河堤防尚有4座险闸,普遍存在标准低、质量差、渗径不足、年久失修等问题,虽进行了围堤防护,但围堤单薄,强度和抗冲能力低。

  沁河从1982年至今已经29年没有发生大的洪水了。久旱必有一涝。对此,我们何以应对?

  据悉,今年年初以来,焦作黄河河务局就制定了相应措施,有针对性地完善了黄沁河小流量大险情的防守和抢护预案,确保沁河武陟站发生4000立方米/秒及以下流量洪水时沁河堤防不决口,遇超标准洪水,努力固守丹河口以下左岸堤防,确保沁南地区群众安全;在各种漫滩洪水条件下,确保滩区和沁北自然溢滞洪区群众生命安全,并尽最大努力减少财产损失。

  记者在沁阳市看到,焦作沁河专业机动抢险队严阵以待,挖掘机、推土机、装载机、自卸车等大型机械抢险设备已配备到位。沁河右堤加固主体工程已经完成,沁河左堤帮宽工程全部竣工。

  目前,我市共落实群众防汛队伍25万人,组织巡堤查险带班干部1570人,培训技术骨干5200人,其中抢险队员1000人,共储备石料23.65万立方米、麻料80.43吨、铅丝120吨、麻袋25万条、发电机组37台。各县市地方政府组织的1500万公斤柳秸料、160台机械化大型抢险设备已落实到位。焦作黄河河务局所属武陟县黄河第一河务局、武陟县黄河第二河务局、温县河务局、博爱县沁河河务局、沁阳市沁河河务局5个沿沁河单位的广大职工,正抓紧时间对防大汛、抗大洪、抢大险的各项准备工作进行再检查、再落实,并密切注视汛情变化,随时准备迎战可能到来的洪水。

  在焦作黄河河务局防汛指挥部,程存虎指着沁河防汛示意图告诉记者:“只要我们在思想上绷紧 ‘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之弦,在行动上严格按‘宁可水不来,不可我不备’的要求做好各项防御准备工作,有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有军民共建的强大防洪队伍,我们就一定能够夺取抗洪斗争的胜利。”

  ▲沁河,治理大事任重道远

  说到沁河治理,不能不提沁河上的杨庄改道工程。这项工程于1981年经水利部和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开工建设到1982年6月历时1年3个月完成主体工程。就在附属工程还没有完工、主体工程仅完成12天的情况下,1982年8月2日沁河就发生了自1895年以来最大一次洪水:武陟小董站流量达4130立方米/秒,超过了设防标准。上泄下壅,短短六七天时间,滔滔洪水基本上涨至与南岸大堤持平。经10万多人抢修,才保住了大堤子埝堤防安全。在如此险恶、严峻的防洪形势下,尚未彻底完工的杨庄改道工程发挥了巨大的工程效益,经受住了洪水的重大考验。在堤前水深达3米的情况下,新修的堤防未发生任何险情,洪水安全下泄,确保了沁河下游的防洪安全。

  武陟杨庄河段是一处两岸仅330米的卡口河段,长约750米,呈现90度弯曲。此处河道狭窄,高悬地面,加之老桥阻水,在这种超标准洪水作用下肯定垮桥决堤。因此,这次洪水过后,无论是政府高层、黄委专家还是沿河的普通百姓,大家都有倒吸一口凉气的感觉。如果杨庄改道工程往后推迟一年,那么历史的悲剧将在上个世纪80年代重演。由此可见,沁河杨庄改道工程对沁河乃至黄河防洪可谓是“神来之笔”。

  然而,对沁河防洪来说,要根治水患,还有许多要做的工作。位于沁河上游、济源境内的河口村水库已经开工,这项工程是沿沁河百姓翘首以待的利民工程,建设工期为5年。

  沁河治理长期规划已经国务院审批,强化堤防、整治河道、水资源利用等一系列远景目标等待实现。

  我们坚信,随着沁河治理长期规划的尽快付诸实施,沁河防洪将得到综合治理。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山阳路56号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3924268
豫ICP备05017631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