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版:焦作青年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图片新闻
党和共青团
推动两岸关系未来发展归根到底要靠青年
出征
六首新歌推荐给全国少年儿童
中国青年,在网络中重塑自我
青少年暑期“快乐体验行”
第二周活动安排
82.3%的人感觉社会毁约现象普遍
导 读
一周青年汇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1年7月1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青年,在网络中重塑自我

作者:□肖 剑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焦作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中国青年在网络中重塑自我,青年曾经的五四进步形象消失了,他们不再是一股单纯而冲动的社会力量,而是变成了小清新、宅男宅女,成为了“垮掉的一代”。他们在游戏中寻找成功;在网络上输出个性的观点,弥补现实中表达的贫瘠。可能网络反而让青年的世界趋于完整。】

  在学者刘凤淑的眼中,中国青年既崇尚物质,又理想主义;既是工具通,又热衷于表达;既国际主义又民族主义;既全球化又本地化;既对政治冷漠,又激进爱国。他们是现代的,也是传统的。

  这些看似矛盾的特点,让青年曾经的五四进步形象消失了,他们不再是一股单纯而冲动的社会力量,而是变成了小清新、宅男宅女、网虫、书呆子,他们成为了“垮掉的一代”。在这些群体里,“泡吧”的青年网民无疑是最突出的,他们不学习、不工作,沉浸在不存在的世界里,让父母们忧心忡忡,成为了“垮”得最凶猛的人。

  可网络世界是否真的只剩消极、堕落和虚幻呢?网络青年们是否在不负责任地逃避现实呢?刘凤淑作了一番田野调查,用关怀的方式去看待这个世界和住在这个世界里的人。于是,青年又一次颠覆了形象:他们不是垮掉了,而是通过网络重塑自我,搏出一条自由之路。

  在西方,媒体对青年很不看好,叛逆、颠覆、懒惰、酗酒、无所事事。无论从哪个角度看,他们都是社会问题的起源。伯明翰学派却从中看到了希望:他们认为青年的叛逆是在解决代际矛盾。青年用摇滚乐、MV表达自由精神,以便从主流中分离,用孤立完成自我的构建。这一切都在社会变革的大环境下进行着。

  刘凤淑就像那些伯明翰学者,解说出了希望的一面。她把学生们在网吧里跟父母找借口的行为,称为“协商”;她把虚拟的网络空间,称为理想。她认为,中国青年们正在表达,正在平衡自我,正在创造理想中的世界。

  青年们在现实中设计出了理想生活:可以努力,可以放松,可以表达,也可以成功。网络成了他们价值观的延续,也足以释放这种愿望。在刘凤淑的社会调查中,青年们热衷于在网络上表达,比如爱上论坛,爱写博客。他们还相信网络恋情,对网络的信任度很高。网络逐渐成为中国青年生活中的一部分,它不是纯粹的“假”世界,而是生活中被拓宽了的理想面。

 
3上一篇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山阳路56号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3924268
豫ICP备05017631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