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在网络中重塑自我,青年曾经的五四进步形象消失了,他们不再是一股单纯而冲动的社会力量,而是变成了小清新、宅男宅女,成为了“垮掉的一代”。他们在游戏中寻找成功;在网络上输出个性的观点,弥补现实中表达的贫瘠。可能网络反而让青年的世界趋于完整。】
在学者刘凤淑的眼中,中国青年既崇尚物质,又理想主义;既是工具通,又热衷于表达;既国际主义又民族主义;既全球化又本地化;既对政治冷漠,又激进爱国。他们是现代的,也是传统的。
这些看似矛盾的特点,让青年曾经的五四进步形象消失了,他们不再是一股单纯而冲动的社会力量,而是变成了小清新、宅男宅女、网虫、书呆子,他们成为了“垮掉的一代”。在这些群体里,“泡吧”的青年网民无疑是最突出的,他们不学习、不工作,沉浸在不存在的世界里,让父母们忧心忡忡,成为了“垮”得最凶猛的人。
可网络世界是否真的只剩消极、堕落和虚幻呢?网络青年们是否在不负责任地逃避现实呢?刘凤淑作了一番田野调查,用关怀的方式去看待这个世界和住在这个世界里的人。于是,青年又一次颠覆了形象:他们不是垮掉了,而是通过网络重塑自我,搏出一条自由之路。
在西方,媒体对青年很不看好,叛逆、颠覆、懒惰、酗酒、无所事事。无论从哪个角度看,他们都是社会问题的起源。伯明翰学派却从中看到了希望:他们认为青年的叛逆是在解决代际矛盾。青年用摇滚乐、MV表达自由精神,以便从主流中分离,用孤立完成自我的构建。这一切都在社会变革的大环境下进行着。
刘凤淑就像那些伯明翰学者,解说出了希望的一面。她把学生们在网吧里跟父母找借口的行为,称为“协商”;她把虚拟的网络空间,称为理想。她认为,中国青年们正在表达,正在平衡自我,正在创造理想中的世界。
青年们在现实中设计出了理想生活:可以努力,可以放松,可以表达,也可以成功。网络成了他们价值观的延续,也足以释放这种愿望。在刘凤淑的社会调查中,青年们热衷于在网络上表达,比如爱上论坛,爱写博客。他们还相信网络恋情,对网络的信任度很高。网络逐渐成为中国青年生活中的一部分,它不是纯粹的“假”世界,而是生活中被拓宽了的理想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