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偶然在网上看到了柴静在首都女记协“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演讲大赛”的演讲——《认识的人,了解的事》,简单的语言,并无华丽辞藻,平淡的讲述,并无慷慨激情,却温暖人心、让人感动。这里套用一下她的题目和格式,为大家讲述引我诵读《弟子规》的那些人和事,让我们一起重温经典、感受力量。
(一)
初识他,是在三年前的一次文友沙龙上。
留平头、着对襟中式装,致辞时对着我们这班“小青年”行九十度的鞠躬礼……这让一个五十多岁的男人,看上去略显得有些干巴,并与我心目中的老学究形象不自觉地对了号,入了座。但其间的一件事,却让我看到了他对传统文化的挚爱和那份源自内心的可爱。
座谈中,一个有关读书与写文章是为了功利生存,还是为了修身怡情的话题,让文友们形成了两个阵营,针锋相对、争辩不下。本作壁上观的他,实在按捺不住,引经据典、口若倒悬,告诫我们切忌浮躁,人人应从古文经典中汲取营养,厚积薄发的道理,并因此与一文友争得面红耳赤。最后,他却抱拳拱手,言明纯属一家之言。
私下有文友告诉我,本是中文科班出身、曾当过多年语文老师的他,至今对传统文化仍情有独钟,保留着一份难得的赤子情怀——每有文友活动,他都乐此不疲地参与,并把自己的经典诵读学堂免费提供给大家。
受此感染,我后来专门送儿子到他的经典诵读学堂,接受经典文化的熏陶。第一天,当我带儿子过去时,再次见面正交流,一个五六岁模样的孩子跑来向他请教,他却以“人不闲,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扰”作答。只见那孩子马上噤声,静静立在旁边,直到我们说话结束才再开口。
见我不解,他说:“《弟子规》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编写而成,共1080字,分别列出113件事情,教导我们为人处世的规范,做到与经典、圣贤同行为友,是人性的基础,做人的根本。如果人人做到,定然人人圣贤、社会和谐。”
这句话、这件事,让我第一次重新认识《弟子规》,并记住了他“既学文、又力行”之言。至今,见他不过数面,但每次遇见,我都会“步从容,立端正”,向他合掌为礼,表示恭敬。
他姓任,一位高举经典诵读、推崇传统文化的山阳长者。
(二)
他是我一个朋友的高中同学,只见过一面。
那天,朋友打来电话,说同学有个事想让帮帮忙,详情到饭桌上再说。匆忙赶到相约地点,是一间雅致的咖啡厅。朋友说:“他现在不喝酒,只好选在这里,交流更方便些。”
见面、握手,点餐、吃饭,大部分时间都是他一个人再说。
他说,他想在自己的学校里从《弟子规》开始,引入经典诵读课程,想让帮忙写一封致学生家长的公开信,以得到家长充分理解和全力支持。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现在的传统教学,重在知识传授,不重道德及学生定力之培养。不为别的,我只想通过经典诵读,保留传统文化的命脉所系。”说这话时,刚三十出头的他,满脸的忧国忧民,满目的至真至诚。
他说,为此,他曾一个人驱车连夜赶到外地,学习成功的教学模式。问他效果如何?他说,如今在校园内,每天不用打扫卫生,你看不到一片垃圾。
他还说,他读了《弟子规》后,春节时带着儿子给奶奶和爸妈挨个磕头拜年。分手后,朋友告诉我,他真的变化实在太大,上学时他可是一个让人提起头疼的“调皮蛋”。
他姓谢,焦作一所私立学校的校长。
(三)
和他相识那年,我刚24岁。
虽都属猴,他身上的猴气却明显多于我。
他费气不睡觉,“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哼唱这首《送别》就成了最好的催眠曲。相处久了,当然也免不了磕磕碰碰、别别扭扭,但最后的胜利总是属于我。
他挑食不吃饭,“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拿出《弟子规》这一“尚方宝剑”,他马上乖乖地“萝卜青菜,都吃起来”。
他偷懒不洗脸,“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拿出《弟子规》上的古人之言,他尽管十分的不情愿,但还是撅撅嘴,溜进了洗手间。
直到有一天,与友人把酒畅饮,尽兴而回时,他在我耳边摇头晃脑地读起了:“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那一刻,真有些脸上挂不住,但也只好面带酒色与羞色,向他道歉。毕竟,《弟子规》上不是说:“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嘛。
他姓许,和我同姓,六岁半,是我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