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田建明 实习生 王 珺
吃过早饭,马村区安阳城街道东马村25岁的贾磊和乡亲们一道走出家门。所不同的是,乡亲们来到田间管理长势喜人的秋庄稼,而贾磊却骑着电动车出村,一路向西,直奔市区。2008年他从市内一所技校毕业后,就基本脱离了农业生产,在市内一家装修公司工作。
新生代农民工主要指80后、90后在城市务工的具有农业户口的劳动力群体,目前国内这一群体的人数大约有1个亿,贾磊便是其中的一个。
7月16日上午,市人民路一处正在装修的楼房内,贾磊拿起照明灯,认真地检查工友们刚刷过漆的墙面。“要严抓服务质量,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客户。”贾磊停下来告诉记者。年轻化、受过较好的教育是新生代农民工迥异于他们父辈的特质。“目前平均每天可挣近200元,我准备多攒些钱,开一家属于自己的公司,自己做自己的老板。”谈起自己的理想时,贾磊对着工友们笑了。
与贾磊不同,今年28岁的李战胜中专毕业后,选择了进企业寻求较为稳定的工作。
李战胜来自博爱县阳庙镇李六宿村,2002年,他以优异的成绩从市内一所中专学校毕业后,进了多氟多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当上了一名技工。工作上,李战胜兢兢业业,善于钻研,现在已经升职为一名“小领导”——负责一个生产炉的安装工作。正在生产设备前给几个实习生讲解技术要领的他告诉记者,自己虽然每天还骑电动车回农村的家住,但是已经基本不再务农,家里仅有的几亩田地已承包给他人。“现在的梦想是能买一套房子,在市区有个稳定幸福的家。”说起自己的打算,初为人父的他一脸幸福。
新生代农民工是现阶段城市务工人员的主力军,已成为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新一代产业工人。7月20日,我市将迎来第六个农民工节。在我市,新生代农民工约9万人,占农民工总数的60%,分布在三产服务业、制造业、纺织业等行业,他们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在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过程中,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和问题,如何让新生代农民工和谐融入城市生活已成为城市发展中的一道课题。
7月17日上午,记者在市人民公园看到了这样一幕:一位年轻的母亲看到捡饮料瓶的老人时,连忙让自己的孩子把尚未喝完的一瓶饮料递给老人。这位母亲姓熊,来自浚县,夫妻双双在我市打工已有7年,目前正盘算着让孩子在市内上学,接受较好的教育。“孩子刚从老家过来,我们总是担心他与城里的新同学处不好。”这位母亲告诉记者,“我是在教育孩子,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里,善举可以赢得尊重。”
(本栏图片除署名外均为本报记者田建明、实习生王珺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