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同志:
不知道你是否听过这样的顺口溜:“穷人怕,富人愁,干部群众都挠头。”这句老话是目前农村人情消费的真实反映。现如今,在广大农村的各种喜事一茬接一茬,从新居乔迁到结婚生子,从老人做寿到老人去世,各种各样的喜帖儿让人应接不暇,有的家庭一天之中兵分几路,还是忙不开趟,只好请人将礼金捎带过去,一个累字,让人情消费变了样、没了味。
当前,国家的政策好了,农民的腰包鼓了,生活水平确实提高了,筹办各种喜事手头宽裕也有底气了。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出现了不好的现象。不少农民盲目攀比,喜欢讲排场,拉动、助长了人情消费。有的怕吃亏,别人过事了自己没过,别人过的多自己过事少,送出去的礼金没收回来,感觉不合算,“竞争”助推了人情消费。结果是资金都花在了吃喝玩乐等费用上,办事的人家并没赚到钱,有的人家事后一算账,连老本都搭进去了。
笔者认为,正常的人情消费是可以理解的,但过多过滥及变味的人情消费却让人深感忧虑。因为这些人情消费的背后,往往隐藏着奢侈、浪费、攀比等不正之风,而且过重的人情消费会使一些刚刚脱贫的农民因人情消费超支而从新过上穷日子。
倡导健康、文明的人际关系,是解决变味人情消费的关键。乡村干部要带好头,各种红白事一律从简,不得铺张,应把操办红白事纳入村规民约中加以管理、解决。比如,可根据各个家庭的实际,限定请客范围、桌数,给出一个招待标准或“参考价”;积极发挥红白事理事会人员的应有作用,让其引导农民理性消费、科学消费;让先进文化占领农村市场,净化农民的思想,加强对农民的学习辅导,改变农民思想观念、生活习俗,引导农民节俭办红白事。“减负”从我做起、从每一件事做起,把辛勤劳动挣来的钱,用到点子上、用到刀刃上,不再为人情所累,让大家尽早从人情债中解脱出来。
吴正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