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距离第六届中国·焦作国际太极拳交流大赛开幕还有一个月的时间,焦作的广场、公园、大街、小区里到处都是练习太极拳的市民。对许多焦作人来说,这个大赛就像一个节日。随着交流大赛的临近,焦作市民中的太极拳热也进一步升温。
忽雷架太极拳传人程波对近年来升温的太极拳热颇有感触。上世纪八十年代,他在市人民公园练拳时,还很少见到练习太极拳者的身影。如今,市里每个公园都能找到太极拳练习者的身影。而作为忽雷架太极拳的嫡传弟子,慕名向他学拳的人也逐年增多。除了他的身手,最为学生津津乐道的是他对太极拳理和传统文化的深入研究。对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和钻研,使他不仅仅把太极拳作为一种技击和健身的方法,还把它当作了一种修心之法。而他的学生中有很多书法家、收藏家、京剧票友等传统文化爱好者和实践者。跟随程波学习太极拳的原先生是一位大学老师,他说自己学习太极拳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强身健体,还因为传统文化的巨大吸引力。而焦作得天独厚的优势,使许多文人“文武双全”的梦想有了实现的可能。
与程波的太极拳家传背景不同,更多的市民是半路学拳的。乞霖是我市统计系统的一名公务员,最初,他只是想找一个不受场地和人数限制的体育运动,开始学起了太极拳。随着学习的深入,他逐渐喜欢上了太极拳,一直坚持练了十余年。2005年,他拜太极名师杨振绎为师,得到了杨振绎的悉心指点,拳术得到进一步提高。随后他连续三届获得焦作国际太极拳交流大赛杨氏太极拳械的冠军。相较技击而言,他更看重太极拳强身健体的功效。除了自己练拳,工作之余,他也持续地做着太极拳推广工作。相对于技击,他更看重太极拳强身健体的功效,这正是推广太极拳的意义。如今,每天上班之前,他都要在人民广场领着太极拳爱好者打拳,并免费教授拳术。乞霖介绍,人民广场上练习太极拳的人数在逐渐增多,从6时到9时,16时到21时,都有人在人民广场练习太极拳,练习的拳种包括陈氏、杨氏、吴氏、武氏、孙氏等。而除了人民广场,太极拳的练习者几乎遍布了焦作市的广场、公园等公共场所,还有许多小区。
在人民广场打拳的人中,许多人都是因为看重太极拳强身健体的功效。现年66岁的刘先生是一名退休干部。他接触太极拳是在2000年,单位组织学习太极拳,学会之后,他就没有间断过练习。曾经煤气中毒留下严重后遗症的他,靠练习太极拳恢复了健康,而且比同龄人的身体素质都要好。他说太极拳不仅治了他的病,而且救了他的命。几年前,他的儿子因病去逝,给了他很大的打击。他就是靠每天心无旁鹜地练习太极,摆脱了儿子逝去的阴影。在太极拳练习者的小集体中,他也感到了一种温暖。每当哪个练习者生病,大家都会去看望,这让他很感动。如今,他每天都要练习4个钟头以上。打拳对他来说,不仅是一种煅练,已经成了一种生活。
在人民广场打拳的人中,除了公务员,还有更多从事其他职业的人。今年43岁的赵春凤是一名下岗女工,偶然的机会,她在人民广场散步看到有人打拳,开始学习太极拳。经过几年投入的练习,她原先多病的身体变得健康,拳术也已达到一定水平,曾经参加过全省全国的太极拳大赛。太极拳师王叶也曾是一名下岗工人,老家在温县的她,从小就受到了家庭的影响练习太极拳,后又拜太极拳名师陈照森为师,受到了悉心的指点。2005年,她所在的工作单位印刷厂破产,她下岗回家,却从没中断过太极拳的练习。2010年,她在人民广场设立了陈氏太极拳辅导站,专门教授太极拳,依靠太极重新“上岗”。短短一年多时间,她正式教授的学生已有一百余人。
程兰也是一名想靠太极拳创业的拳师。从小开始练习武术的她,曾获得过河南省十运会、全国大学生武术锦标赛、香港国际武术比赛冠军,现为国家一级运动员。从河南理工大学本科毕业后,她干过体育老师等职业。当她看到焦作市民对太极拳的热情,就和朋友一起开办了一个基础设施和师资水平都较高的武馆,教授太极拳及其他武术项目。她说,现在人们除了重视文化学习,也越来越重视身体素质的提高,有越来越多的家长愿意孩子学习太极拳等武术项目。而她的理想是将自己的功夫馆打造成一个高端的太极培训馆,培养更多的太极和其他武术门类的高手。她觉得焦作有这个土壤,也有群众基础。
在2009年第五届太极拳交流大赛上,外地的记者敏感地捕捉到了焦作体育局官员透露的一个信息,即这个城市有接近三分之一的人口练习太极拳。如今,这个数字依然在扩大,越来越多的焦作市民正在加入这个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