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近日发布的调查研究报告表明,未成年人犯罪以侵犯财产罪为主,近半未成年犯不知道当时自己的行为是犯罪,七成以上的未成年犯法律意识淡薄,且大多在价值观和人格上出现偏差。
在此次调查的1225名未成年犯中,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初中以下学历的占75.5%,其中“初中没毕业”占52.3%、“小学没毕业”占14.3%、“初中毕业者”占13.8%、“高中或中专没有毕业”占8.49%、“高中或中专毕业”占1.79%、“文盲”占0.98%。
抽样调查发现,未成年人犯罪呈现低龄化,犯罪时16岁的占35.44%,15岁的占27.65%,14岁的占14.36%,17岁以上的占22.55%。
有近60%的未成年犯居住在乡村,家庭经济条件为中下等的居多。家庭条件为“中等水平”的占58.7%,“比较困难”的占16.8%。
未成年人犯罪类型相对集中,侵犯财产罪占未成年人犯罪总数的60%以上。在罪名统计中,“抢劫”近60%,“盗窃”近20%。具体罪名主要集中于抢劫、盗窃、故意伤害、故意杀人、强奸、寻衅滋事、聚众斗殴7项罪名。
未成年人共同犯罪现象较为突出。84.2%的未成年犯属于“共同犯罪”,其中65.4%的未成年犯表示,在犯罪活动中有成年人参与。在对团伙作案的调查中发现,团伙形成的方式是“蓄谋已久”和“临时拼凑”的比重分别占50%左右,人数为2至6人的团伙占75%以上,7至12人的团伙占15%以上。20%的未成年犯选择“参与或者加入过黑社会或者犯罪组织”,近18%的未成年犯选择有过“加入犯罪组织或者黑社会组织的念头”。
在对未成年犯“从不良行为走向犯罪的主要原因”的调查中,有近76.56%的未成年犯选择“法律意识弱”,其他因素依次为“文化程度低”(30.68%)、“社区环境不良”(23.77%)、“不良文化影响”(22.93%)、“家庭关系差”(21.58%)。
通过对“犯罪时主要想法”的统计,未成年犯选择“一时冲动”多达65.38%,选择“不知道是犯罪”占46.68%,“知道是犯罪,但难以控制当时情绪”占27%,“虽然是犯罪,但觉得不太可能被发现”占16.94%。
在“导致犯罪的直接原因”调查中,近60%的未成年犯选择“一时冲动”,45%左右选择“朋友义气”,还有“好奇心”、“坏人教唆”、“网络信息”等。而对犯罪的主要目的的调查中,“为了钱财”和“朋友”是主要的犯罪目的,分别占42.8%和39.3%。
在对法律认识方面,未成年犯对《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根本不了解”的比重在40%以上。调查组抽样调查和个案访谈表明,大多数未成年犯在法律意识方面基本处于“事后型”,法律意识淡薄,法律知识缺乏,应引起社会高度关注。 (据中青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