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城市的孩子来说,暑假是一段美好的时光。因为假期可以旅游、可以参加夏令营、可以参加各种兴趣班。可对于农民工孩子来说,暑假又有着不一样的意义,课余时间一下子多了起来,是去城市看望自己的父母,还是继续留在村里?要做出这个选择,家长和孩子似乎都很为难。
在家想来看爸爸
来了特别想回家
7月22日,天气闷热。在山阳路一处建筑工地上,10岁的吴洋(化名)和弟弟一起,到工地门口的商店买了4瓶矿泉水。“咱们每人一瓶,这两瓶给爸妈。”吴洋一边和弟弟分水,一边欢快得往宿舍方向跑。
10天前,吴洋和弟弟在妈妈的带领下,从安徽老家来到爸爸干活的工地。对于吴洋来说,这10多天最快乐的事情,就是到门口的小商店买东西。“对外面不熟悉,我们一般很少出门。”吴洋的妈妈告诉记者。
一间简易板房内,铺了两张床,还有一些锅碗瓢盆和几张简易小板凳。这,就是吴洋一家四口生活的地方。“听说孩子要来,原来和我一个屋的同乡搬出去住了,为我们腾出一个空屋。”吴洋的爸爸说。看着两个一直在小屋子里翻东西的孩子,他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早在七月初,吴洋和弟弟刚放假,就吵着妈妈要来焦作看望爸爸。“半年没有见面了吧,肯定想爸爸。”吴洋说,村里很多的小孩子的父母都外出打工,平时他跟着爷爷奶奶生活,还不到假期,班里的小孩子就开始嚷嚷和父母团聚。
“我们班有的同学去北京了,还有的同学去上海,听说那里可好玩了……”吴洋告诉记者这些时,显出一种羡慕的表情。
刚来焦作那几天,爸爸上班后,妈妈带着他和弟弟在工地周围转转,他们也感觉新鲜,很有意思。可几天过后,吴洋有些不耐烦了,一直吵吵着要回去:“整天就在院子里、屋里,哪也去不了,真没意思。”
“对外面不熟悉,怕出去找不回来。”吴洋的妈妈在旁边插话。“一出去就得花钱,经济上承受不了啊。”背过脸,她又对记者说了一句。
“这个工地上的活已经结束,等拿到钱,我们就和爸爸一起回家。”吴洋妈妈说。这句话,让两个小兄弟兴奋了很久:“终于能和爸爸妈妈一起回家了,回村里可以找小伙伴一起玩。”
爸爸很想见孩子
孩子来了又“害怕”
7月22日中午,记者到解放路、焦东路、人民路等建筑工地寻找到工地看望父母的孩子,听到最多的话是,“今年没让孩子来,我们回家看了看”、“天热,孩子来了没地方去”。
焦东路一处建筑工地上,一楼改造的宿舍阳台上,挂满了还未晾干的衣服,其中有一件小孩子的衣服。“孩子前两天来住了两天,昨天刚回去,这是忘带回去的衣服。”来自信阳潢川县的木工小张说。
“要是早两天来,你能见到好几个孩子,现在都回去了。”小张说,这套还未完全建成的房子里,前几天住了五六个孩子,为了迎接这些孩子,他们还专门用废旧木板钉了一张桌子和几个板凳,专门作为饭桌使用。记者在屋里看到,随着孩子们的离开,这张桌子也被堆放在了角落里,小凳子也横七竖八地随意摆放在桌子周围。
“在工地上干活,很想孩子,暑假前就打电话,让家人把孩子带来焦作,可孩子来了以后,发现影响工作,干活时还要操心他们的安全。所以住了两天,就赶紧把他们送回去了。”来自周口的赵师傅说。
赵师傅说,在外地打工,想家、想孩子的心情经常会有,就盼望着能趁着孩子放暑假,让孩子来工地上和他们团聚。本想着,城市比农村繁华,广场上、不少小区门口都有一些演出,孩子来了可以带着他们一起看,可现在看来,这个小小的愿望都很难实现。“干了一天活,累得晚上不想出门,出去了也害怕不安全。”赵师傅说。
“还不如不让孩子来,我们想孩子了回家看看去。”赵师傅说,前两年,暑假的工地上来和父母团聚的孩子很多,这两年慢慢变少了。
采访手记
农民工孩子更需要关怀
本报记者 梁智玲
作为进城务工农民的子女,在暑假里,他们面临着两难的选择。留在家里是安全的,但难解盼望已久的团聚梦;到父母身边是令人兴奋的,但新鲜感过后,生活会变得枯燥无味。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很多农民工子女想趁着暑假来到城市,和父母团聚,融入到城市,和城市的孩子一起玩乐。但是种种原因,这些孩子即使来到城市,也只能在固定的小范围内玩耍,有很多甚至连走出工地的机会都没有。
正在成长的孩子如果缺少关爱和引导,没有较好的生活环境,容易产生自卑、孤僻等心理,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孩子进城前许下的愿望,或许只是很小的一个:逛一次公园、超市、去一次书店。家长如果抽出点时间,满足孩子的小小愿望,孩子的成长道路就会多一些绚烂。
除了家长的关爱和引导,社会各界和有关部门给予农民工子女的关怀也不可少。举办农民工子女暑假培训班、组织这些孩子参加社会活动、鼓励城市的孩子主动和他们结对子,这些活动都可以为农民工子女的健康成长营造更好的环境,让他们和城里的孩子一样,过上丰富多彩的暑假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