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看点心理学方面的书,去哪儿借?”“想换个称心的工作,去哪儿找?”“想掌握一门致富手艺,去哪儿学?”……
社区里有图书馆、有流动就业援助队、有少儿科技体验馆、有再就业培训室——不用远离家门,你的愿望都能得到,答案就在解放区的各个多功能社区服务中心里。事实上,群众生活中碰到的难题远不止这些,而解放区给出的答案也远不止这些。
通过十多年的努力,当初解放区“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服务”的构想,如今已基本成为现实。多年来,解放区按照“党政主导、社会参与、以人为本、服务居民”的指导思想,走出一条“责任共担、资源整合、多元服务”的特色社区发展之路,打造出社区建设复合共治的“解放模式”,成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的一面旗帜。
1999年,解放区在中西部地区率先推进社区建设,一干就是十多年。该区2002年荣获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区称号、2009年荣获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区称号。
抓社区就是抓民生、抓社区就是抓发展、抓社区就是抓稳定的理念深入人心,社区建设“一把手工程”始终未变。解放区社区建设指导委员会由区委、区政府“一把手”任主任,各部门、街道“一把手”为成员。一季度一次的例会、一年一次的总结安排会、不定期的重点工作推进会,有“社区”二字,各单位“一把手”必须参加。
紧跟发展步伐、围绕群众需求、坚持创新理念,10余年间,解放区先后出台4个社区建设推进意见、3个社区建设5年发展规划、100多个单项工作方案。同时,成立社区办专门指导社区工作,建立35名县级领导带领33个区直部门分包社区制度,开展特色社区创建,社区乐高机器人工作室、青少年大本营、心理减压室、红色茶吧、“四点半”学校应运而生,一时间,百花齐放,春色满园。
“这是社区?”看见路边漂亮的社区小楼,几乎每个外地参观团都会瞪大眼睛。确实,在“寸土寸金”的解放区,办公条件最好的是社区。全区33个社区中,22个社区服务用房面积达到800平方米。这得益于一项区委、区政府的鼓励政策:街道每建一个多功能社区服务中心,区财政补助30万元。
在抓好公共服务、便民服务、惠民服务的同时,解放区解放思想、大胆创新,打造出了志愿服务、文体服务、养老服务三张靓丽的城市名片。
——志愿服务荡春风。2006年,解放区成立了全省第一家县区级志愿者协会。目前全区233支、3万余人的志愿服务队,长年活跃在文化体育、帮扶救助、医疗卫生、法律咨询等领域,志愿者占常住人口比例全省最高,每年服务居民8万多人次,一张张热情洋溢的笑脸会聚成了一个城区的表情。马爱玲、徐廷杰以及残疾人爱心港湾志愿者服务队等先进代表以实际行动演绎人间真情,成为市民称颂的楷模。
——文化解放拂面来。解放区投入1000多万元建设区文化活动中心和文化馆,建成了全省首家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城区支中心;拿出70万元建成7个社区图书馆,免费向居民开放。目前,全区拥有500平方米以上大型社区文化广场12个,200平方米以上的社区文化广场86个。每年举办的社区文化节,各社区开展的邻居节、剪纸比赛、摄影展,打破了城市人际藩篱,使“社区一家亲、邻里一家人”的观念深深根植在群众心间。
——养老服务暖人心。在老人眼里,社区就是一座没有围墙的养老院。解放区先行先试、敢想敢干,推出居家养老、机构养老、日托养老、货币化养老等服务模式,使全区近2000名老人享受到多样化养老服务。深受老年人欢迎的花园街社区“银龄茶坊”人气很旺,打牌、下棋、聊天、听戏,老人们各得其乐,安享晚年。
以社区为原点,解放区在“黄金发展期”和“矛盾凸显期”中找到了最佳坐标,不懈的追求留下醒目的足迹,群众的笑脸诠释和谐的真谛。
家境贫寒而又酷爱读书的李紫旭,拿到免费发放的借阅卡后,高兴地说:“妈妈再也不用为买不起书发愁了。”孩子懂事的一句话打动了所有在场的工作人员。
1998年,家住祥和社区的李苗亮,因车祸花光家里所有积蓄,还落下终身残疾,生活也跌入了最低谷。眼看吃饭都成问题,母亲李玉真试着拨通社区电话,没想到米、面、油都送到了家里,社区还给他们捐了钱。这场爱心接力至今还在延续,李玉真老人逢人就说:“我一个电话就感受到了社区大家庭的温暖。”
一位社区负责人这样感慨:“我们为老百姓做一点好事,他们都写在脸上,记在心里,加倍归还我们。”
正是基于解放区对以人为本的执著、对改善民生的执著、对社区建设的执著,民政部决定在全国范围推广解放区经验。2010年11月6日,全国和谐社区建设“解放模式”研讨会的召开,使解放区的社区建设迎来了又一个高峰。
曾经留下解放人串串脚印,让解放人见贤思齐的上海、南京、杭州、广州、青岛、大连等先进地区,如今集体走进解放,这个经济并不十分发达的中部城区令他们刮目相看。
关注民生的道路没有尽头,改善民生的故事注定还会持续。现在,解放区又把社区建设的罗盘指向了新的民生高地,按照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理念,切实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实现由物质层面向精神层面的转型、由济困民生向普惠民生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