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焦作新闻/综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图片新闻
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
图片新闻
开展行风评议“回访月”活动
王封街道:“双向评议”推进工作
文苑街道:“四评四议”改进作风
一位老复转军人的淡泊情怀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2011年8月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位老复转军人的淡泊情怀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焦作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上接一版②)生生把土匪头目死死按在地上,俘虏了他。随后,他又在乌江、江油等地剿匪,参加大小战斗无数,直至1958年就地转业到四川省美姑县任教养院副院长(主持全面工作,属人武干部)。在他转战豫、鲁、冀、晋、川等省的战斗中,一共负伤17处,荣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1次、三等功4次。而他也在四川的一次剿匪中,解放了他爱人的家乡。经人介绍,“美人爱英雄”,他幸福地娶了“川妹子”。

  听着老人的讲述,看着老人激动的样子,他的家人告诉记者,老人家常念叨的是“能和人讲讲战斗的故事,很来劲也很幸福”!

  “简政时主动报名回乡务农,不后悔!”

  在大跃进、左倾冒进那个特殊年代,他与许多人一样也未能幸免挨整。他清楚地记得,1958年秋天的一天,他突然被押到美姑县会议室,主持人当场宣布他思想右倾等,一个个莫须有的罪名宣布完后,他被当场关进牛棚,被打成右派分子,受到撤职、降级、留党察看等处分。从此,他白天上山伐木,晚上在牛棚学习改造,每月只发20元生活费。此时,被关进牛棚的他与家人失去了联系,爱人因他受到牵连,被单位开除。这时,他们已经有了两个孩子,没有生活来源的一家人在他爱人的带领下只好乞讨街头,勉强度日。直到1961年,在查无证据的情况下,他才被释放出来,但当时的决定是不予平反。

  1962年,全国实行简政,为响应党的号召,他第一个报了名,要求回乡务农。由于路费有限,一家人相依为命,风餐露宿,一路或步行或搭运货马车,从遥远的四川回到了阔别17年的家乡——南张村。回到家乡,他身无分文。这时的李高运本可以拿着军功章、介绍信到当地人武、民政部门请求照顾一下,但他没有这样做,而是在乡亲们的帮助下盖起了一间茅草屋,从此开始了艰苦的生活。

  当时村里很穷,天天搞运动,看不下去的他主动与部分村民一起偷偷搞起了生产。他也渐渐地在村中有了威望,1964年被选为村贫协主任,后又任村党支部书记,一干就是14年,直到1978年。这中间,他带领村民发展生产,稳定村民思想,成为当时远近闻名的稳定村和工分分值较高的村。每年过大年,该村从来不缺大戏。

  前些时候,四川的一位战友来看望他,看到他生活窘境,说他不回来起码也能享受县级干部待遇,可他说:“简政时是我主动报名回乡务农的,不后悔!”

  “每年八一有领导来看看,很满足!”

  一听说记者要来采访,老人激动了半天。原定上午的采访由于记者临时有事被迫推迟到下午,没想到老人硬是在村里的马路上等了记者一个上午。

  记者在采访中有意谈老人目前的待遇,每次话题转到这上面,老人都闭口不谈,并很快转移话题。据了解,老人属于抗日战争时期参加工作。老人在四川的冤案直到上世纪80年代在他家人的要求下,才由四川省美姑县委、县政府专门发文予以平反。对于待遇,老人从来没有主动要求过,直到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的时候,他的家人才从报纸上获悉国家对抗日军人有照顾政策,他才在家人的一再请求下,托人给四川省美姑县有关部门写了一封信。从此,老人每月都能收到从美姑县邮寄过来的300多元生活费。老人告诉记者,这几年,焦作新区组织、民政等部门每年都要专程到家里看望他三四次,并每月给他300多元补贴,加在一起,他如今每月有700多元的生活补助,他感到很知足。

  说起老人的事,该村许多村民告诉记者,老人几十年义务打扫村里的主要道路,还义务承包了村中两个公厕和村委会大院的清扫任务。四川汶川地震,他一下子就捐献了200元。他说,他曾经在那里打过土匪。

  记者了解到,老人家里并不富裕。虽有5个孩子,但大部分务农,由于家境不富裕,有的年龄很大了还没有娶媳妇。更让这个家庭雪上加霜的是,他最小的孩子、20多岁的女儿长年有病,每月的医疗费让这个家庭不堪负重。老人这几年的身体也不行了,加上爱人的医疗费,一家人每月的医疗费就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记者采访就要结束的时候,无意间问道:“你有啥需要给你呼吁的没有?”老人用他那短促的声调说:“每年有领导来看看就很满足了。”

  记者离开的时候,看到了他的1958年由西南军区第二野战军司令员贺龙、政治委员邓小平签署的《革命军人证明书》,上书:“李高运同志系一九四五年七月参加我军。”

  记者走出老人的家,深为这样一个知足老人的情怀所感动。

 
3上一篇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山阳路56号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3924268
豫ICP备05017631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