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杨帆 通讯员郜小波)近年来,沁阳市坚持抓好粮食生产不动摇,以落实强农惠农政策为抓手,以农业项目建设为平台,改善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强化农业科技推广,大力推进优质粮食示范县建设,先后被确定为国家商品粮基地县市、国家优质粮工程项目建设市,去年又被确定为河南省“粮食生产核心区”重点县市。
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投入。2004年以来,该市共发放种粮直补和农资综合直补资金1.62亿元、良种补贴2391.8万元、农机购置补贴2188万元,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2%,农机装备水平走在了全省乃至全国前列,基本实现了小麦全程机械化生产,玉米机收率达到85.38%。
加快土地流转,推进粮食规模化生产。2008年5月,沁阳市率先成立了全省首家县级土地流转服务中心,用政策和机制鼓励农户通过转包、转让、租赁、互换、股份合作等多种方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提高粮食生产的规模化程度。目前,该市土地流转面积6.5万亩,百亩以上种粮大户30余户。西万村维德生态农业公司将全村土地全部流转后,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实现了全面提高,全村的小麦单产比流转前提高了50公斤,达到525公斤。
搞好农业项目建设,提升粮食生产能力。该市先后争取和实施了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项目、农作物新品种推广示范基地项目、现代农机装备推进项目、紫陵和王召两个标准粮田建设项目等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项目,初步建成集农业有害生物预测预报、新品种推广示范、现代农机装备于一体的现代粮食生产保障体系。该市实施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项目,2007年以来累计争取测土配方施肥项目资金230万元,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达162.5万亩次,每年新增经济效益3360万元;狠抓节水灌溉、防洪除涝、灌区配套、水土保持等重点水利工程,有效灌溉面积达到42.5万亩,旱涝保收田达到33.8万亩,基本形成了田成方、林成网、沟相通、路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农田水利新格局。
加大新品种、新技术应用力度,提高科技支撑能力。该市每年引进试种新品种15~20个,良种覆盖率达到100%;每年引进推广农业新技术3~5项,提高了农业科技含量;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子经营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等涉农单位和团体,建立高产创建万亩片、千亩方和超高产攻关田,着力提高粮食单产,并对在高产创建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进行奖励,充分调动群众参与高产创建的积极性。
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促进农产品转化增值。沁阳市依托粮食生产的优势,大力发展粮油加工业,初步形成了以面粉、淀粉、麦芽、食品加工、饲料生产为支柱的粮食加工业,拥有面粉加工企业20家、饲料及淀粉加工企业5家、麦芽厂2家;拥有市级以上粮油产业化龙头企业7家,其中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沁阳市新兴化工有限公司年加工转化玉米6万吨,主导产品为各类变性淀粉、原淀粉、肌醇、农药、饲料等,产品远销全国各地,成为全省乡镇企业产品出口基地和行业20强企业。该市粮食加工业年实现工业总产值4.8亿元、利润1980万元。通过加工转化,延长了粮食生产的产业链条,提高了粮食生产的经济效益,增加了粮农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