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晓晓
近年来,像城市孩子一样,越来越多的农村孩子也选择了假期补课,所以,尽管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三令五申不允许假期补课,但在农村,各类补习班也雨后春笋般地冒了出来。但是,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不论培训机构正规与否,在满足了孩子充电的同时,还让家长有些担忧。
热心人士助学留守儿童
暑假里,留守儿童选择到农村书屋学习,但有的却像脱了缰绳的野马,迷恋起了网吧,甚至还发生了打架斗殴。
对此,我市一些热心人士自发组织,在农村办起了“留守孩子乐园”。原先佳是武陟县有名的农民艺术家,是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擅长书法、美术,他创作的美术作品多次在国家、省、市各种画展中获奖,部分作品还参加了海外美术展览,在该县艺术界是一位响当当的人物。今年,他在北郭乡原岗村他的家里,为村里35名留守孩子办起了美术暑假班。
“学习多少不重要,关键是为孩子们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现在,每天有20多个留守儿童来画画,看到孩子们开心的笑脸,我也很开心。”原先佳对记者说。
像原佳先一样热心帮助留守儿童的,我市还有很多。修武县西村乡一位大学生“村官”,和他邻村的几位大学生“村官”一起,办了暑假培训班。“每天在村里看到这些孩子到处乱跑,有些不听话的还给爷爷奶奶带来了小麻烦,就想办个班,可我一个人只能教一门课,大家就联合起来了。”这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村官”告诉记者,今年他们是第二年办班了。
记者留意到,这些热心人士或者免费,或者只收取很低的费用,他们的主要目的是给孩子们提供一个好的学习、娱乐环境。
家庭办班,东躲西藏
小佳和小乐是一对龙凤胎,家在黄河岸边,今年暑假父母把他们送到了我市某县城一个补习班。
“一个屋分成几个教室,我们在最里面那间。数学老师教得很好,可有时候一连一周不来上课,原来这个老师是正式教师,需要参加县里组织的培训。”小佳说,在等待这个老师来上课的时候,又听说其他老师都是刚毕业的大学生,一点经验也没有,更是伤心。
小乐告诉父母,补课以来,他们已经经历了几次县里的检查,每次一看到摄像机,老师们就赶紧往外逃,有几次面对检查人员提问的问题,同学们都巧妙地应答了。“其实,这早已是公开的秘密,但我们不如实回答是因为,一我们少缴一些补习费,二我们不愿中途换老师。”小乐说。
和这对双胞胎一样,小勇也参加了一个暑假补习班,他选择了寄宿。“两间屋,白天是教室,晚上桌子一拼,男女分开,就成了两间宿舍,有时候干脆直接躺在地板上睡觉。”小勇对自己选择的这个补习班也有意见。
“很多非法补习班,为了追求更高的利润,也为了避免突击检查,就选择在比较隐蔽的地方办班,比如废弃的厂房、农家院子、大的单元房等,组织10来名教师就成了补习班了,有的甚至所有的老师都是没有教学经验的在校大学生,补习效果可想而知。”某县教育电视台一位工作者告诉记者,好几次他们接到举报电话,可来了就是找不到证据。
一个老师全能型
“语文、数学、体育、美术,俺老师啥都教。”一位小学二年级的学生霞霞参加了村里的暑假补习班,她回去给爸爸妈妈说。
“教的好不好?”
“好,俺班同学说了,俺老师太有才了,啥都会。”霞霞开心地回答。
据记者了解,为了用更低的成本换来更多的利润,农村很多补习班都是一个老师管一个年级,老师成了全能型,或者一个老师教各年级的同一门课。写教案?改作业?一切都是零。一位老师告诉记者,就是一个多月,能教会多少东西,瞎领着小孩儿们耍吧。
其实,这些情况很多家长也知道,可他们没有选择。不让孩子上吧,没有人管;让孩子到其他村吧,几乎都是一样的效果;送到县城吧,价格太高,有时候选择不当,也会碰上一个老师上两门课的,而且最为关键的是县城诱惑太多,怕孩子到网吧等地方学坏了。
“有总比没有强,但我们希望,村里到假期也有一所正规的补习班,能让孩子们学到一些知识,不要仅充当游乐场。”霞霞的妈妈说。
在全民重视教育的时代,农村父母希望孩子成才,农村孩子也想学有所成,于是,有求就有应,各类补习班“应运而生”。但记者认为,补习班不应仅仅发挥组织功能,更应具有教学功能,不应只追求金钱利益,更应注重社会效益,祖国的花朵是祖国的未来,为教育尽力,我们人人有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