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上小学的时候,语文课本上有一篇讲述邮递员投递信件的文章,语文课的程老师为了让学生对邮递员的投递工作加深理解,特别带着笔者和另外几名同学一起来到邮政局,约请邮政人给大家讲邮递员的故事。
那是印象极其深刻的一堂课。讲课的投递组组长是一名老邮递员,经验特别丰富,讲述的故事由于是亲身经历,用的也是日常口语,因此特别生动和感人,尤其是其中关于一封信的故事对笔者触动很大。那是一封从中国台湾寄出寻找大陆亲人的信,由于时过境迁,信封上写的仍然是新中国成立前的地址,这就为投递这封信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但是投递员对这封信并没有作简单化处理,而是通过多方打探和寻找,终于帮助两岸隔绝多年的亲人恢复了联系。这个故事在笔者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邮递员认真对待每一封信的记忆。很多年来,笔者从来没有怀疑过寄出的信会送不到收件人手里,至今依旧深信不疑。
这些年,笔者在新闻里看到了王顺友、尼玛拉木、唐真亚真心服务群众的故事,也看到了一些邮政企业在信件处理方面并不能按照规定百分之百妥投,甚至还有乱丢乱扔的现象。笔者的心里既为邮政出了像王顺友这样的优秀邮递员感到高兴,也不由得在心底有些不安。但是就在前不久,笔者在报纸上看到了《一张贴着31张再投批条的汇款单》的新闻故事。31张再投批条,意味着要进行31次投递尝试,其中的艰辛和曲折自不必说,但很多人会说,一封信只要投送3次,就应该对得起这封信了,就可以心安理得地退回去了。然而在这则新闻故事里,这名投递员——王桂山并没有这样做,而是经过31次反复寻找,终于将一封“死信”复活。
人人都说,服务无小事,可是在真实生活中,却是服务无大事。服务工作都是由一些看似简单枯燥乏味的工作组成的,并没有什么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有的只是你的一言一行并落实到你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表情、每一个微笑、每一个小小的决定上。就让我们认真地对待每一封信,尊重每一封信,尊重他人的信就是尊重你的劳动、尊重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