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现阶段,出现了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焦虑现象。所谓社会焦虑,是指在社会成员当中普遍存在着一种紧张的心理状态。
在中国社会急剧转型的时期,大批社会成员为家庭基本生活计,为自己前程计,往往表现出一种焦虑不安、浮躁不定的情形。社会焦虑现象几乎弥漫在整个社会的方方面面。
中国之所以弥漫着社会焦虑,究其原因,大致有这样几种:第一,社会经济整体利益结构要发生全方位大幅度而且是急剧的调整。马克思指出:“人们所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在社会转型时期,“一夜暴富”和“一夜下岗”这样两种截然相反的现象同时大面积地存在。中国现阶段大批社会成员存在着一种人生的不确定性,人们对于自己的未来前景往往不可预期,唯恐一步赶不上、步步赶不上。而在大批社会成员人生不确定性和对未来不可预期的基础之上,必定会形成大面积的社会焦虑现象。第二,社会风险因素的空前增加。中国经济和社会在未来还会遇到哪些不可预期的风险因素,现在很难判定。显然,社会风险因素的增加,势必会给中国的发展和民众的基本生存状况带来空前的变数,进而加重了社会焦虑。第三,许多社会成员信仰的丢失。虽说信仰不是万能的,但信仰却是一个社会共同体所必不可缺少的构成要素。在中国社会急剧转型的时期,由于种种原因,为数众多的社会成员丢失了信仰。在这样的情形下,中国现阶段许多社会成员的心灵或心宅往往缺少一种坚守和定力,所以,人们的行为一旦受挫,其抗挫折抗打击能力必定十分有限,这就会不断加重人们的失落心理,进而深陷社会焦虑现象的困扰当中而难以自拔。
社会焦虑现象会促成或加重一系列的社会矛盾和问题。其一,社会焦虑现象会直接催生社会成员程度不同的非理性行为。其二,社会焦虑现象会程度不同地降低人们对生活的满意度和幸福指数。其三,社会焦虑现象会加重人们对于社会矛盾问题的不满情绪。
中国正处在一个急剧转型的时期。在这样一个时期,要想彻底消除社会焦虑现象是不现实的,但是,缓解社会焦虑现象则是能够做到的。就社会焦虑现象的缓解而言,至少需要做好两个方面的事情。其一,建立一个初级的民生保障体系。我们现在提建立一个高级的或中级的民生保障体系还不够现实,但是提建立一个初级的民生保障体系是现实可行的。初级民生保障体系的基本特征是低水准、广覆盖、有实效。其基本内容是:初步做到“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通过初级民生保障体系的建立,可以让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有一个基本的生存底线,对未来也可以有一个大致的预期。如是,则能够有效地缓解社会焦虑现象。其二,尽可能地实现充分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这是一个公认的道理。充分就业应当是社会的优先目标。在现代社会和市场经济条件下,获得一种职业,对于社会成员来说,就意味着拥有了相对稳定的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意味着拥有了一个可预期的发展平台,意味着能够进行一些必要的平等的社会活动。可见,充分就业是缓解社会焦虑现象的基础性的必要条件。
(来源:《学习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