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朱颖江
身穿白色工作服,头戴燕尾帽,一个口罩遮去大半张脸,每天步履轻巧地穿梭在病房里,即使不告诉你她们是谁,你也会猜到,她们就是帮助患者摆脱病痛折磨的白衣天使。在市第五人民医院儿科病区工作的护士,她们在那些生病的“福娃娃”心里,不是护士而是“妈妈”。
2009年,市第五人民医院成立了儿科病房,聘请了我市颇有名望的王世奎任儿科主任,在科室人员配备方面,王世奎要求,来儿科的护士除了业务技术过硬外,还必须有足够的爱心和耐心。
在该科收治的众多患儿中,护士们至今还记得那位名叫小小(化名)且只有两岁的小病号。在他的语言词库里,词组不超过10个,但这并不影响他用哭声来表达自己不愿扎针和吃药的心情。为此,该科护士每次进病房给小小输液时,先用微笑和玩具让小小放松警惕,然后再迅速给他扎上针,小小还没有感觉到疼痛时,液体就输上了。由于对症治疗、护理到位,被诊断为肺炎的小小很快就痊愈了。如今,小小每次生病都会到市第五人民医院儿科看病,因为他喜欢这里的护士阿姨。
随着社会的发展,“421”家庭模式造就了越来越多的“小皇帝”、“小公主”,他们一旦生病,整个病房里都是前来看望的亲友。与这些幸福的孩子们相比,该科还收治过许多来自福利院的孤残患儿,这些患儿不幸的命运让人揪心,为了让这些“福娃娃”早日摆脱疾病的折磨,护士长邓华特意调整了护士们的排班,抽调出护士专门照顾这些“福娃娃”。
然而,照顾这些“福娃娃”可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其他病房里的患儿被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爷、姥姥等亲友照顾得非常好。但这些“福娃娃”的身边除了福利院里的阿姨外,就是这些身穿白衣的天使了。
在这些患儿中,有一个“福娃娃”天生六指,刚出生就被父母遗弃了。住院后,邓华给他安排了专门的病房,这个小家伙很乖,进行治疗时也很配合,不哭也不闹,懂事的让人对他倍加疼爱。每天吃饭时,值班护士都会给他买来许多好吃的,邓华还将自己儿子的玩具送给他,其他护士下班后也都不急着回家,都会留下来陪他玩一会儿再走。这个“福娃娃”在病愈出院和护士们再见时,声音很低地说:“妈妈,再见。”因为在这个只有5岁男孩的心里,妈妈就是这些照顾自己的护士们。
天生残疾且遭亲人遗弃的“福娃娃”走了一个又来一个,有的时候,一间病房里会同时收治几名“福娃娃”,为了照顾好这些患儿,让他们早日痊愈,护士们费尽苦心,变着法子给孩子们增加营养;孩子们身上的衣服旧了,她们把自己孩子的新衣服拿来给“福娃娃”穿。
这些“福娃娃”的命运是不幸的,但幸运的是,儿科的护士“妈妈”给予了他们无私的母爱,随时随地、一言一行都在慰藉着孩子们受伤的心灵,让孩子们感受到了亲人般的关怀,收获着无尽的感动与快乐。